嘎啦哈是什麼?嘎拉哈是一種流傳在中國東北的婦女和兒童的傳統遊戲,因使用“嘎啦哈”(豬、羊、狍子等動物後腿中間接大腿骨的那塊骨頭)作為道具而得名這種遊戲在清軍入關時由滿洲人帶到北京地區,目前該遊戲仍在上述地區流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嘎啦哈是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嘎拉哈是一種流傳在中國東北的婦女和兒童的傳統遊戲,因使用“嘎啦哈”(豬、羊、狍子等動物後腿中間接大腿骨的那塊骨頭)作為道具而得名。這種遊戲在清軍入關時由滿洲人帶到北京地區,目前該遊戲仍在上述地區流行。
嘎拉哈是滿、錫伯、鄂溫克語音譯,蒙語稱沙嘎、達語稱薩克、鄂倫春語稱畢勞黑、赫哲語稱阿爾初闊其。滿文音譯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漢文寫法是“背式骨”,原指獸類後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處的一塊獨立骨頭稱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動物都有。一頭牲畜有二塊距骨,每塊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後,外方。取羊的距骨與豬、牛、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較;羊的規整,豬的稍長,牛的粗糙,馬的長大。嘎啦哈有四個面,根據其形狀分别取名為“肚兒”、“坑兒”、“驢兒”和“砧兒”。嘎拉哈一般是長方體,兩個大面,兩個長條面,還有兩頭的面比較小,形狀不規則。一般遊戲時隻玩四個比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對各個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針/支”,“輪/背/拐”,“殼/坑”,“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