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看完就忘記,幾年後再次翻開還會懷疑自己——我真的看過這本書?
很多書看完感觸很深,某個片段某句話深深刻印在腦海裡,甚至可能會影響一生。
到底是看完就忘記,還是印象深刻,全看你和書是否看對眼。
如果那本書剛好在知識、認知或者情緒上觸動了那個時刻的你,那麼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收獲。
如果沒有,可能是你觸動點太高,一般的内容觸動不了你。
也有可能是你自己本身文學口味比較單一,不太喜歡從多個角度去品嘗一本書。
增加自己品嘗角度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去看看别人怎麼品嘗——也就是去看看一些書評,一些讀後感。
這段時間愛上了看完書以後,去豆瓣刷書評的習慣,那裡有一堆愛書人分享着他們的視角,幫你挖掘這本書更多的啟發點。
有時候觸動你的反而不是書本上,而是書評區裡别人的故事。
就像網易雲音樂的評論,B站的彈幕一樣,是内容的補充,也是内容的升華。
那麼看了那麼多以後,自然也就開始嘗試把自己的觸動寫上去——拿了别人的故事,想用自己的故事去交換。
怎麼樣整理和輸出這個故事,寫好一篇觀後感呢?
也許你會說很多角度,比如文學史,比如叙事結構,比如一本書背後的哲學思考等等。
這些當然算,但是這玩法太高級,這是書評,而不是觀後感,書評是書籍的解讀,它是專業人士和文學狂熱愛好者們才能玩的高級玩法。
觀後感裡後一個感字,說的其實就是情感,你被書裡的哪一句話,哪一個片段,哪一個人物所觸動了?為什麼?
其實隻要把這個表達出來,在我看來就是一篇合格的觀後感。
站在觀後感的讀者角度,這樣的情感觸動補充了不同人的視角,也知道了這個世界上不一樣的人心中那些情感的脆弱點。
如果你在高級一點,那就是闡釋剖析一下這個情感,可以從你自己的故事起源說起,比如為一個人憤怒,為什麼憤怒?背後是不是和自己的某些傷痛有關系?
這個過程是一種自我療愈,也是文學和影視作品治愈人的原理。
一旦我們通過覺察這類情緒,然後開始反思,開始看見内心的自己,這個過程本身也能給他人其他,引導他人也從自己的情緒去治愈自己。
當然你還可以再升級一下,去探索這個情緒背後的延伸情緒,甚至可以延伸出去探索,從你自己的故事,從身邊人的故事,也可以去延伸其他的電源和文學展開講講。
這個就比較深刻,屬于經常寫觀後感的人才能觸及。
一般等你閱曆豐富以後,歸納和演繹也會成為一種思考的本能,很多事情需要對比以後才能搞清楚定位。
同樣是恐懼,為什麼這本小說裡描述的和另一本小說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
一對比,就能幫助他人從單個的主觀感受,來到對比的客觀結果,自然内容含金量就會升一個等級。
再往上呢?從劇情結構,叙事邏輯,作者意圖,文化符号背後的意義,故事情節背後的隐喻視角出發的觀後感呢?
這些視角其實都蠻高級,大部分人很難有專業的儲備和客觀的立場去寫,所以豆瓣裡這些都是大佬們的專屬。
最實在的觀後感,依然是對自己情緒的記錄和反思,如果可以那就升華一下。
這個觀後感,在你幾年後再次看還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如果情緒不在了,說明你成長了。
如果情緒還在,說明這個情緒本身就是組成你的一部分,更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