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
“我發現凡是參加過高考的人,每年那三天,很多人都會去關注一下今年作文是啥,數學難不難。讓我們充滿儀式感和‘回憶殺’的究竟是什麼呢?可能是闖過這場命運大考的‘劫後餘生感’吧。高考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畢嘯天2020年7月在知乎問題“想問問各位,高考真有那麼可怕嗎?”下發表的文章中的一段話。畢嘯天是一位在知乎上擁有227萬關注者的科技領域“答主”。這位“90後”是清華大學化工系2014級直博生,2012級本科帶班輔導員,其網名“畢導”由此而來。在經曆過高考十年之後,畢嘯天分享了他的高考故事與作為“過來人”的經驗,這篇文章獲得一萬多個“贊同”和近2000次“收藏”。在文章的最後,“畢導”寫道:“生命是一場蝴蝶效應。回首往事,你的許多選擇和巧合交錯出後來波瀾壯闊的人生。”
高考!高考!
畢嘯天的高考記憶用幾句話便能講完: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的他,參加了清華的“自招考試”,并拿到了加分,高考時“遭遇”了難度“拉滿”的試卷,雖然内心崩潰,但堅信“難了大家都難”的他最終穩住心态考上了清華,專業是化學工程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我的父母都從事化工相關的工作,我從小耳濡目染,着迷于這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它奧妙,但又是可以被理解的。”
之後的三年,從無機分析學到有機物化高分子,再到“三傳一反”,畢嘯天漸漸發現他對化工知識敏感而熱愛。畢嘯天說他很慶幸自己選擇了化工,這門學科的方法論塑造了他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
并不是每一位高考生都如“畢導”這般一路“高歌猛進”。芯片工程師石侃(知乎科技領域答主@老石)的老家在“高考大省”山東,高中時他是省内最好高中之一的重點班學生。然而,高考那一年他“考砸”了,加上填報志願前,他沒有做任何“功課”,把報志願的工作全權交給了家長,第一志願落選,最終石侃去了他完全不了解的第二志願,那是一所二本院校的邊緣專業。那一年,班裡的大部分同學都去了“985”“211”大學,全班隻有他去了一所二本學校,這讓石侃産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大學期間的他敏感自卑,經常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哪所學校的。
高考的失利沒有讓石侃從此停滞不前,大四期間,他花了大量時間在中科院計算所實習,參與了衆多項目,學習到了許多無法在學校裡獲得的知識。本科畢業後,石侃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讀研究生。他回憶說,讀研期間是他學生時代最努力、最忙碌的一段時間。最終在導師的推薦下,石侃成功申請到了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的博士,并獲得了全額獎學金。石侃說,高考失利對他而言,最大的影響是更早地去思考不同的選擇。“原本都是前人、家長、老師安排好的路,甚至可能一直到工作。但高考失利相當于在這條路上加了一個路障,這逼着我去思考還有什麼路,能夠到達同樣或者類似的終點。高考是有标準答案的,而人生沒有。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不能也不用套用其他人的‘解法’‘公式’‘套路’或者選擇。”
對于很多人而言,“選錯”了大學專業也是高考時的一大遺憾。葉偉(知乎母嬰親子領域答主@翹囤奶爸)便是其中之一。按他自己的話說,他曾是一個“28線城鄉結合部的普通小夥”,離開家鄉,考上一本是他最大的願望。後來葉偉“如願”上了一本,但由于成績不理想,隻能選擇并不擅長的專業。再後來他努力惡補專業知識,最終被保研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碩士。碩士畢業後葉偉進入一家世界500強的央企任翻譯一職,留在了北京。工作這些年,他在巴基斯坦的項目上流過汗,在印度邊境開過車,在華爾街參加過培訓,也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做過口譯。
“工作之後我确實打開了眼界,見識到了之前沒有接觸過的世界,也讓我看到了不同人之間的相通和相同之處。但最關鍵的是,讓我徹底地接受了自己,更加踏實地生活,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從高考中,我學到了兩點,一是沒有什麼機會是唯一的,這次沒抓住再繼續努力也可以;二是機會确實也很少,盡量能抓住一個算一個。我是2008年參加高考的,高考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讓我培養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拆解問題的能力,遇到自己不懂的新問題願意主動思考如何解決,這一點對我後來的生活、學習很重要。整個高考的備考過程就是錘煉這些能力的過程,我認為這比高考分數更重要。”葉偉說。
執筆人生開卷題
2013年,畢嘯天讀大三,到了該考慮是否要讀研究生的時候。“如果從今天的視角回想當時,其實對于讀研、讀博的概念是很不清晰的。如果能回到大三,我會問自己,你喜歡搞科研嗎?你喜歡找前沿、讀文獻、做實驗、寫論文嗎?當時自己隻是覺得,我的成績挺好的,不讀有點可惜了,學長學姐們幾乎都繼續深造,說明讀下去至少是一個迷茫時期的穩妥選擇。”就這樣,成績優秀的“好學生”畢嘯天拿下了保送直博的資格,在2014年7月本科畢業後,于8月正式博士入學。
畢嘯天本科時考試經常拿第一,在同學心裡他是“學神”。但是到了讀博階段,畢嘯天發現,一切開始變得不一樣了。畢嘯天沒有想到,讀博之後,他的生活會被做實驗、看文獻、寫論文填滿,宿舍、實驗室、食堂,三點一線。被寄予厚望的畢嘯天在最初的兩三年裡,經曆了一連兩個課題的失敗,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原本計劃一心做科研的畢嘯天漸漸覺得讀博之路漫漫。“博士研究生不用考試,但是需要發現新問題,解決它,再完成論文。但發現新問題特别困難。你能想到的點,上網一搜,别人都做完了,很痛苦。”
然而生活中不全是苦惱,博士入學不久,畢嘯天就擔任了2012級本科生的輔導員,也從此獲得了“畢導”這個稱号。在人們的印象中,輔導員是嚴肅的。但畢嘯天打破了這樣的刻闆印象。許多外系的同學都知道化工系有一個“很好玩”的輔導員。
2015年7月,畢嘯天參與了一個去以色列的訪學項目。“周末學校會組織我們遊曆以色列的風景名勝,我在網絡上發以色列遊記,朋友們都覺得非常搞笑,催我多出去玩、多寫遊記。在寫那些搞笑遊記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我熱愛制造幽默,也享受大家看完我的段子後忍俊不禁的樣子。這種熱愛讓我堅持至今。”
“通過做自媒體,我看到了一個極其豐富的世界。我結識了非常多優秀的同行創作者,接觸到了以前我崇拜的前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每一天都有不同,每個月都在進化。我堅信,一份事業最關鍵的是,它要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你正反饋。在做自媒體時,我能在其中找到無窮的靈感,創作永遠使我興奮和快樂。”畢嘯天說。
2017年10月,畢嘯天向導師和系裡提出休學,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啟了内容創作的探索之路。“原本以為,通過了高考的閉卷考,就會有理想的人生,進了大學後發現,高考以後,人生處處是沒有标準答案的開卷題。高考不僅是一場閉卷考,更教會我們不怕面對開卷題 。”
不為自己設限,同樣是直播技術公司聯合創始人湯維(知乎母嬰親子領域答主@Cecilia)秉持的原則。去大城市發展是湯維高考的目标,而她最終也如願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畢業後,湯維從事了幾年環境相關的科研工作,其間她當了媽媽。為了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長,在與家人商量後,湯維下定決心辭去了薪資豐厚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她說能陪伴孩子的成長,真的很幸福,她從不後悔。
在孩子長大了一些之後,湯維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未來。如今,這位“二胎媽媽 ”擁有自己的事業,真正做到了“帶娃工作兩不誤”。
“我還記得和現在的合夥人第一次聊天的時候,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需要請朋友在一旁翻譯,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交流。那時候兩娃都已經上學了,我所能做的也就隻有接送和做飯,覺得如此很沒有價值,也覺得從前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不能就這樣浪費了。我決心回歸職場。隻要不和過去、别人做對比,以時間補時間,以努力補差距,自己終究會不斷進步。我想用備戰高考的勁頭,去答每一道人生大題。”
在堅守自我與尋求突破的道路上,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撰稿人王超(知乎人文領域答主@螺旋真理)也從未停下腳步。熱愛曆史的他大學時選擇了“冷門”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曾有人說他應該“現實一點”,選擇一個有“錢途”的專業。此外,專業難度大、就業對學曆要求高等難題似乎都将成為他未來的阻礙。然而王超相信“冷門專業,也能有熱門前景”。
畢業後,王超進入文博類行業媒體工作。“具體而言,我現在負責運營一個新媒體矩陣,自己會創作一些文博普及類的視頻和内容,并将行業裡好内容轉發到新媒體平台上來,另外,還會組織一些行業活動。”這時又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一些對學術要求較高的人更是認為短視頻的篇幅無法承載文物的深厚内容。然而王超認為,博物館理應進入新媒體,并對傳播内容和形式進行創新,既懂博物館内容,又懂新媒體傳播規律的人才正是當下需要的。“博物館是保存人類知識和記憶的場所,我學習文博、參與建設、就職相關媒體,也在問題和回答間分享着博物館的美麗。”
又是一年高考時,還記得你的高考故事嗎?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知乎推出《人生開卷題的答案》,邀請多位“高考過來人”一起聊高考、專業、理想、選擇……用他們的真實經曆和經驗告訴大家,人生處處是沒有标準答案的開卷題。
責任編輯:姜蕾,齊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