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朱奕奕
郁斐 設計
4月29日上午,盧小波最後悔的事情,是起晚了。
他沒能及時回複一條重要短信,那是跨越了50年的連接,是他一直以來牽挂之人的消息。“我是鄭計的女兒”,短短一句話讓盧小波的心怦怦直跳。11歲時的記憶複蘇,那個偶遇的上海叔叔,那座有割不斷緣分的城市,回到了他的眼前。
鄭計夫婦近照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偶遇鄭計
1973年夏天,盧保權計劃帶着兩個兒子和妻子前往上海,為大兒子求醫。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如何落腳成了難題。
當時,盧保權在沙縣人民銀行的基層網點上班,銀行後台有一塊業務,叫“聯行往來”,即各地銀行在劃撥資金時交換往來賬務。盧保權便向做聯行業務的同事打聽,跟上海往來多不,認識什麼人嗎?也就是順口一問,結果有個同事笑着說:“我知道上海那邊,有個叫鄭計的會計,不過沒見過真人。”于是盧保權想辦法聯系上了鄭計。
盧保權夫婦近照
到達上海後,盧保權隻是想讓鄭計幫忙推薦個招待所、介紹個醫院,鄭計卻直接開口,“走,住我家去。”盧保權百般推辭,鄭計提起地上的行李就走,一家人就這樣走進鄭計十多平方米的小閣樓,一住就是大半個月。
4月29日,93歲的盧保權回憶起那個位于長安路的小閣樓,又補充了諸多細節。例如鄭計直接把床鋪讓給了他們一家人,自己打起了地鋪,等妻女周末從松江回來,就拉個簾子,女的睡一邊,男的另一邊。還有早上經常吃的湯泡飯,爽口又暖腹,成為他們熟悉的上海味道。城隍廟和購物商場,紛鬧的人流,當時僅有11歲的盧小波也跟着鄭計叔叔看了個熱鬧。
93歲的盧保權反複念叨着,“當時他也很艱難啊。”同樣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份陌生人的赤誠相待更顯可貴。盧保權的妻子則仔細端詳着兒子發來的鄭計夫婦近照,說着“認不出了認不出了,站在面前都認不出了。”
對一個陌生人的印象,成為了盧小波一家人對上海這座城的印象。
“我媽媽一直說上海是個好地方啊,上海的夫妻都特别恩愛。”留在盧小波母親腦海裡的還有,大馬路上夫妻牽手行走的畫面,盧小波說,那時他們居住的城市,夫妻之間少有這樣的表示,母親看到了很羨慕。
兩家曾經的合照
啟程返鄉的那天,鄭計帶着盧小波一家去照相館合影留念,在那個年代照相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贈送一張合影寫上一句留念,就成為了凝固記憶的珍藏品,回家後盧小波一家五次搬遷,卻從未丢失過這張照片。
盧小波的母親将三樣紀念品帶回了沙縣,一盒鐵皮裝的餅幹、一束塑料臘梅花和一套玻璃咖啡杯。“餅幹很快吃完了,那個鐵皮盒子上面印着珠穆朗瑪峰,特别好看,母親就一直把盒子放在最高的櫃子上作為裝飾。”盧小波回憶着,臘梅花則插進花瓶裝點客廳。
使用了50年的咖啡杯
而那套咖啡杯“壽命”最為長久,如今還在盧保權夫妻家使用着,棕色的透明咖啡杯潔淨雅緻,竟然挺過了50年歲月的沖刷。
分别後,兩家曾有書信往來。93歲的盧保權早已遺忘了自己給鄭計寫了什麼,隻記得鄭計發來的信件上還在關心着他們,寫到“如果有什麼困難可以告訴我,我一定盡力幫忙解決”。
多次搬家後,盧小波一家丢失了鄭計的地址,這個故事卻被口口相傳,盧小波的女兒畢業後曾前往上海工作,2018年盧小波也再次前往上海,想着借機尋找一下鄭計的下落。
從福州路路口進入外灘,再沿着黃浦江一直走到外白渡橋,盧小波憑着記憶,一家家銀行仔細辨認,試圖找到鄭計曾經工作的那家。一圈櫃台圍起來的大廳,是盧小波印象最深的畫面,然而經過多年改制,早已變了模樣。一無所獲的盧小波百感交集,想着自己都已經白發叢生,那位熱心的鄭計叔叔不知到底在何方。
2022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上海,挂念着遠方的鄭計,盧小波終于提起了筆做一次嘗試。最初定下的标題是《路過溫暖與明亮》,這正是盧小波11歲時最直觀的體驗。
孫衛東發起微信群聊尋人
尋人接力
4月29日,最終定題為《尋找上海人鄭計》的文章上線後,引發了一場尋人接力。
盧小波的期待并不高,想着幾天後能有線索就不錯了,然而當晚他就發現自己的朋友圈裡到處可見這篇文章的轉載和詢問。
“我有幾個多年以來一直在微信潛水的朋友都轉了,還有幾個朋友都說看了眼淚模糊。”盧小波的女兒也将該文轉到了朋友圈尋求幫助,不知不覺間,多路援助開始并行。
興業銀行上海分行辦公室副總經理孫衛東當晚也刷到了此文,原本他隻是當作疫情中的又一件好人好事,并未自仔細查看,然而10點多他接到了廈門分行同事的求助。“她和我說看到了上海的正能量”這句話打動了當時的孫衛東。
孫衛東看過文章後,憑借多年銀行工作的經驗開始認真分析,他将尋人信息轉入各個銀行系統微信群内。由于當年的中國人民銀行改制,大多數員工流向了中國工商銀行,所以他格外關注工行,和工行的同仁們反複讨論鄭計可能的去向。
原本他以為寂靜的深夜,這條尋人求助貼很可能會沉底,沒想到群裡一下子熱鬧起來,不少同行發動單位裡的人事部門幫忙查找。“可能就像廈門的同事點燃了我,我又點燃了其他人一樣。”孫衛東很快發現尋人帖正幾何級數傳播,同行又轉去了自己的聯絡群,當晚工行的退休員工管理群裡傳來了消息,盡管和最初的猜測稍有出入,原來鄭計從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轉去了中國農業銀行。
手機震動不斷,孫衛東抱着期待睡去,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傳來了好消息,“聯系上了,鄭計被女兒接去美國了。”孫衛東趕緊向廈門同事傳遞了這一信息,也得到了雙方取得聯絡的消息。
除了結果,令孫衛東感動的更是過程。他打了非常銀行職員的比喻,“當年鄭計先生把這股善意存進了廈門人民的心裡,而這次盧先生來尋人,把這些善意連本帶利地傳遞給了我們,點亮了我們心裡的一把火,讓我們知道自己還發着光,還能驅散這股陰霾。”
深夜行動起來的,還有鄭計女兒的高中同學秋文(化名)。
刷到這篇求人貼,感動于溫暖的情誼,秋文來回讀了很多遍,卻越讀越感奇妙,“爸爸是一個銀行員工,母親平日裡帶着她在郊區生活工作,又是1973年發生的。”這些細節、時間點和場景在她腦中交叉印證,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同學鄭璎。
然而秋文記憶中的鄭計叔叔已經比較年邁,她拿着黑白照片反複比對覺得還是有些相似,于是将文章和照片都轉發微信轉發給了鄭璎,沒想到當晚就收到了确認的回複。
“鄭璎正好在去歐洲休假的路上,就讓母親去詢問了父親,他父親盡管已經中風過兩次,但思路還是很清晰,回憶起了這件事。”在鄭計的妻子看來,丈夫年輕時候做過太多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朋友來家裡住過,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過的小事。
聊天記錄 盧小波 供圖
确認此事後,秋文連忙向媒體的朋友求助,聯絡上了澎湃新聞的編輯,并獲取了盧小波的聯系方式發送給鄭璎,搭建起了兩人溝通的橋梁。
秋文和鄭璎同在松江二中讀書,她也将此文轉發進了校友群詢問,當時班裡有50多個同學,紛紛回憶起讀書時候進城區裡遊玩,沒地方住,很多人都曾在鄭計叔叔的熱情邀請下留宿過。
秋文成年後考慮到鄭璎不在國内,鄭計叔叔身體不太好,經常前去關懷,“但是上海的老人家不願意給别人添麻煩,都盡可能自己解決。”
鄭計在前往美國前曾給秋文打過一個電話,“他說家裡有很多書丢了太可惜了,詢問同樣喜歡看書的秋文願不願意來拿走一些。”可惜後來由于工作等原因,秋文沒來得及去取書。
鄭璎和盧小波說起,時年80歲的父親不幸在2021年年頭和年尾分别中風,還能活下來或許也是因為做了太多自己一家人習以為常的好事。
鄭璎将盧小波的尋人啟事轉到了朋友圈裡,此後又将《找到鄭計》一文轉發并寫到,“這裡是故事的後續,我爸爸的善舉幾十年來一直溫暖着作者的一家,讓他們覺得上海是個有溫度的城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多一份愛,這個世界也會因你我而不一樣,共勉!”
如今,盧小波計劃着兩周後從廈門動身,前往福州父母的家裡,那會兒鄭璎正好也能休假結束回到美國,他想着争取為現年93歲和80歲的兩位老人,也是兩個家庭安排一次“跨洋面對面”的機會。
責任編輯:高文 圖片編輯:蔣立冬
校對:丁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