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粽子吃什麼容易消化?很多人說,粽子是糯米做的,不好消化,不能多吃還有人在挑選粽子時認為,粽葉越綠,說明粽子越好到底如何買粽子、吃粽子更健康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吃了粽子吃什麼容易消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人說,粽子是糯米做的,不好消化,不能多吃。還有人在挑選粽子時認為,粽葉越綠,說明粽子越好。到底如何買粽子、吃粽子更健康呢?
粽子難消化另有原因
粽子主料是糯米,外加肉類、蛋黃、紅棗、紅豆等餡料。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含量75%―77%,且以支鍊澱粉為主,比大米還高。澱粉分為直鍊澱粉和支鍊澱粉,支鍊澱粉更容易被體内的消化酶消化。從成分上分析,糯米比大米含直鍊澱粉更少、含支鍊澱粉更多,因此糯米的消化速度更勝一籌。國内外的血糖研究和體外模拟小腸消化研究證明,熱的糯米食品消化速度更快,餐後血糖反應也非常高。為何還有不好消化的感覺?有三個原因。
吃了涼粽子。研究發現,糯米冷卻後,支鍊澱粉會很快地相互連接成緻密結構,黏性和韌性增大,進而影響人體内消化酶作用、增加消化負擔。
吃了肉粽子。肉粽除了糯米,還有不少飽和脂肪。對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來說,大量的葷油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研究發現,糯米加豬油煮的飯,消化速度會減慢,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也會帶來胃腸負擔。
吃太多。糯米的飽腹感相對遲一些。大部分食物吃下去馬上就有飽感,剛吃完飽感最強。而糯米食品吃下去一般不覺得飽,到30分鐘左右才達到飽感高峰。這就是吃粽子時不覺得多,但過後感覺很撐、不好消化。并非葉越綠粽子越新鮮
有人認為粽葉越綠粽子越新鮮,其實不然。粽葉的綠色來自樹葉中的葉綠素,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色素,其結構中有一個鎂離子也非常不穩定,在高溫、氧氣等影響下就會掉出來,導緻顔色變黃變褐。
買回家的綠葉蔬菜放置久了,或者炒的時間過久、溫度過高,也會變成黃褐色,就是因為葉綠素發生了變化。粽葉也一樣,粽子在運輸、儲存、蒸煮過程中,很難保持鮮綠色。
對此,有的商家為迎合顧客喜歡鮮綠粽葉的心理,便不擇手段讓其變綠。曾有報道揭露不法商使用工業硫酸銅、工業氯化銅浸泡粽葉,從而增加食品安全風險。
健康吃粽子的打開方式
盡量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粽子,購買時注意查看包裝是否完整、真空包裝是否漏氣漲袋及散裝粽子是否變質。最好是現吃現買,避免粽子變質。煮熟打開的粽子盡快吃完,吃不完的要及時冷藏或冷凍保存。如果粽餡已發酸、發苦或口味不正,最好丢掉。食不過量,均衡飲食。粽子多屬于高糖(高澱粉)、高能量食物,也不能多吃,尤其是糖尿病、三高、肝膽等疾病患者,注意飲食均衡。
甜粽子升高血糖快,糖尿病人要少吃;肉粽等鹹粽子不好消化,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不能多吃。研究發現,糯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7,而大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3。可見,糯米的血糖反應遠高于米飯。況且很多甜粽子裡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大量食用,對血糖控制更加不利。所以,對那些要求血糖平穩的糖尿病患者來說,粽子并不是好的食物。實在忍不住,嘗嘗倒也不用擔心。
來源:科普時報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