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北京石花洞地鐵站位置

北京石花洞地鐵站位置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3 11:17:32

對《北京晚報》的讀者來說,“地鐵站名掌故”這個欄目或許并不陌生。每當京城有新的地鐵線路開通時,《五色土》副刊都會在第一時間介紹新地鐵車站的淵源。近日,一部诠釋北京400餘座地鐵站名的新書——《北京地鐵站名掌故》面世,作者戶力平集十年研究之功,為人們系統講述那些北京地鐵站名背後的故事。

北京石花洞地鐵站位置(白堆子土橋泥窪)1

1969年10月1日,北京首條地下鐵道竣工通車,1971年1月15日投入運營,從此,北京有了地鐵,這也是中國建成的第一條地下鐵道。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京城的軌道交通線路可謂四通八達,已成為人們出行最快速、便捷、環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地鐵是城市現代化的标志,而地鐵所走過的地方,則藏着老北京說不盡的故事。地鐵站名,就是過去與現在的紐帶,将古都的記憶留存。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所收錄的地鐵站名均為已開通線路(含暫未開通車站),按地鐵線路編号順序編排,每座車站的介紹包括站名、所屬線路、所在行政區、所處具體方位、站名由來以及沿革、景觀、風物、民俗、趣聞逸事等,每站一頁,500字左右,并附有線路圖及百餘幅老照片,圖文并茂,集知識性、實用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

所謂“掌故”,一是文獻有證可考的;二是民間流傳久遠的。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隻要“來之有據”“有此一說”“坊間相傳”,《北京地鐵站名掌故》均引以為之。

北京地鐵站的命名遵從“符合曆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的原則,并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由此,在命名車站時很大限度地采用了許多老地名,甚至是幾近消失的地名。有些地名聽起來有些不夠文雅,甚至顯得俗氣,如公主墳、褡裢坡、白堆子、泥窪、大井、土橋、九棵樹等,但卻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地名。它們是曆史,也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記,接地氣,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老北京留下不多的曆史符号。這些地名因何得名?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北京地鐵站名掌故》一一道來。

以老地名命名地鐵站名,是北京地鐵站名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種“記住鄉愁”的方式,因為許多老地名已傳承了幾百年,盡管一些景觀與風物早已消失,但人們對它們依舊眷戀。如今以“地鐵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就是留住了北京文化的“根”。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編寫的難度在于史料的收集。許多站名的曆史沿革因缺少詳實的史料記載,難以查尋其真正的發展曆史。在各區(縣)所編纂的“地名志”和地方志中,有些地名的記述也很少,縱然有也多是極簡單的描述。而近十幾年來出現的新地名,如天通苑、林萃橋、科怡路、萬源街、星城等,均沒有記載,難以考據。

為探尋地鐵站名的曆史淵源,十餘年來,作者集中精力尋找和查閱了大量史籍,收集了與地鐵站名有關的資料,并尋訪了每一座車站及周邊景觀,廣泛采集史料。在此基礎上,對收集、采錄的文史資料進行全面梳理、分析、整合,編寫成文。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所編寫的地鐵站名,大多在《北京晚報》上發表過,由于當時受版面和時間的限制,每個車站隻有200餘字,有的甚至百餘字,過于簡單,所以在彙編成集時,作者進行了大量史料補充,同時對體例進行了統一,對一些文字進行了删改,由此使所寫的内容更加系統,更加豐富。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不是地方志,而是一本介紹北京地鐵站名文化的讀物,隻求簡要,不求周全。它就像一位老北京人,以地鐵站為“坐标”,向讀者講述與之相關的曆史與文化,獨具特色,别有情趣。

目前國内已有30多個城市開通了地鐵線路,但尚無一個城市能從文史角度系統而全面地将地鐵站名的曆史與淵源彙編成集,公開出版,《北京地鐵站名掌故》是首部。這本書可視為介紹北京地鐵站名曆史與人文的“簡明讀本”,不論是長居于此的北京人,還是偶作停留的旅行者,皆可以此作為探索北京的“獨家指南”。下一次乘坐地鐵時,或許可以問問自己:下一站,又将會有怎樣的故事?

原标題:公主墳、褡裢坡、白堆子、泥窪……這些地名因何得名?北京地鐵站名背後的故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