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一聽到收音機裡胡琴聲一響,單田芳獨特的嗓音一出,朋友幾人紛紛蹲在收音機旁,感受《隋唐演義》綠林好漢們間的英雄氣概。
但那時候隻是聽個熱鬧終究是不明所以,如今年長些才知道《隋唐演義》何處好,何處差。
宋代以來,有關隋末群雄割據,“十八路反王”造反的種種傳說和故事,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正因如此便有了大量關于這些故事的傳記,小說。于是清代諸人獲将《隋唐兩朝志傳》、《隋炀帝豔史》還有《隋史遺文》之類的書剪裁拼貼,再加上自己的二次加工,便形成了70餘萬字,100回的曆史演義小說。
把之前的很多小說彙總起來編纂成書,使得這部小說經常會出現前後畫風不一緻,前面還是曆史演義,後面就變成才子佳人。拼貼出來的情節就有淩亂的痕迹,藝術水平就打折扣了。
《隋唐演義》雖然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炀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曆史。
可是短短100回怎麼能講清隋末到唐末這一段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故事如此之豐富的曆史呢?這也就導緻《隋唐演義》故事進程太快,無法細緻的描寫刻畫人物常常是空有其型而無其魂,使得人物形象無法深入民心不及《水浒》,《三國》。
更要命的是《隋唐演義》太過誇張,瓦崗軍起義,在隋末唐初的曆史上确實很有一筆的。但是另一方面,瓦崗軍的影響在推翻隋朝的曆史進程中,又遠沒有故事中渲染的那麼誇張,有些背離曆史進程。若是有人拿隋唐的故事去當做曆史還可真是不懂裝懂。
再一點就是作者思維的局限性,好人就是好人,惡人就是惡人,明君就是明君,嚴父就是嚴父,和木偶一般,就是沒有人味。而四大名著卻截然不同,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人性掰開了揉碎了的講,總讓人覺得書裡人不就是書外的你我嗎?
不過這樣一部被流傳千古之作當然并非全是缺點,它在講隋末宮廷故事時,描寫了隋末宮廷生活的豪華奢靡,刻畫了隋炀帝的荒淫殘暴。這部分描寫,鋪陳華麗,富有時代氣息,客觀地反映了隋末農民戰争的社會背景。
以上之言,也僅僅是個人拙見。大家可以一起談論看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