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豁達人生态度的句子

蘇轼豁達人生态度的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21:13:32

蘇轼豁達人生态度的句子?中國古代文人墨客講求“歌以詠志,詩以言情”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之中,蘊含着包括希望、開心、悲憤在内的各種個人情緒,也更蘊含着他們對時代、人生的種種反思而這些作品,也在世代的傳誦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蘇轼豁達人生态度的句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蘇轼豁達人生态度的句子(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1

蘇轼豁達人生态度的句子

引言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講求“歌以詠志,詩以言情”。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之中,蘊含着包括希望、開心、悲憤在内的各種個人情緒,也更蘊含着他們對時代、人生的種種反思。而這些作品,也在世代的傳誦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但在進入近代之後,尤其是在新文化運動之中主張白話文之後,古代詩詞等作品的傳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而在改革開放之後,伴随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古代詩歌的影響力也逐漸被一衆網絡用語趕超,在這些網絡用語中更是出現了一大批的網絡名句。

一如“春風十裡不如你”,又如“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些可謂是不勝枚舉。當然存在即合理,這些網絡名句迎合了年輕人的需求,自然也就會追捧,也就能夠人盡皆知了。

可是,在這些網絡名句的背後我們同樣也要了解的一點是,這些看似華麗、富含哲理的網絡語句之中,同樣有着古代詩歌的身影。

其中,“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一句,便是脫胎于蘇轼的一首名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而且相較于現代的這句網絡名句的直白,其原句才更加高明。

一生坎坷的蘇轼

作為北宋時期重要的文學家,蘇轼之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生于書香世家的他,文采斐然,不僅擅長作詩,其書法、繪畫等亦有才名,更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但是,在身負才華的背後蘇轼的仕宦之路卻極為坎坷。

在1057年,20歲的蘇轼進士及第。這樣的仕宦開端,輔以名動京師的才名,讓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然而,彼時的大宋王朝猶如病樹,更兼之他與宰輔王安石在變法上政見不和,這也已經足以讓他的仕途難以順遂了。

此後,他被貶斥外放杭州、徒知徐州、調任湖州。

元豐二年,由沈括告發的一場“烏台詩案”更是險些斷送了這位文壇大家的性命。

這裡的沈括也正是我們熟知的那位著有《夢溪筆談》的科學大家沈括。

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之中,大理寺、審判院終究沒有聽從禦史台的“所懷如此,顧可置而不誅乎”的意見,而是判處蘇轼“當徒二年,會赦當原”。

然而在蘇轼獲得生機的同時,他的數位至交好友卻難免受其牽連,慘遭貶谪。其中,好友王鞏更是被貶谪最嚴重的一位。

受其“牽連”的好友王鞏

王鞏,字定國,山東莘縣人,是北宋名臣王旦之孫。喜愛寫作、作畫的他對于蘇轼可謂是仰慕有加,二人在蘇轼任徐州團練任上往來交遊、宴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然而,蘇轼的一場“烏台詩案”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過從甚密,讓王鞏成為了最慘的那一個。他被貶谪至位于嶺南以南的賓州(今廣西南甯附近)之地。

從富庶之地到嶺南煙瘴之地,此行路途遙遙不知幾何,更兼彼時的王鞏已是負罪之身,他所豢養的歌女、扈從、親随聽聞之後也早已做鳥獸狀散去。

但是,在這些人中卻有一個歌女是例外,她被喚做宇文柔奴。在聞知王鞏被貶谪至賓州之後,她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跟随他踏上了前路。

而對于好友王鞏因為自己的事由慘遭貶谪,蘇轼心中又怎麼會沒有内疚之意。于是,雖然二人相隔千裡蘇轼卻仍頻寄書信,一來表達愧疚之意,二來更是對朋友的惦念之情。

對于嶺南的氣候,蘇轼也很是擔憂,他唯恐王鞏因為瘴氣、氣候、心情交加原因辭世,因此信中多談及道家長生之術。

好在,王鞏的這場貶谪時日并不長,在1083年王鞏受诏北歸。而在北歸後,王鞏得以宴請好友蘇轼。

就在赴宴之後,卻赫然發現好友王鞏并沒有那種落拓的神情,反倒是容光煥發,性情上也更是豁達了。

問及原因,王鞏自然就将柔奴喚出為宴飲助興獻歌。聽着柔奴甜美的歌聲,王鞏的誇獎之語,蘇轼又怎麼不感慨萬千。

于是,蘇轼便問柔奴:“嶺南應是不好?”而柔奴卻不假思索的便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轼就這樣被震驚了,一個女子能如此豁達,他們的容顔又怎麼會老呢?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就此填好。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這首詞中,蘇轼用上片寫了柔奴的外在之美,天生麗質俊秀的形象也躍然心中;而在下面之中,蘇轼則将柔奴的内在美刻畫在了他們的對話之中。

面對嶺南的艱苦生活,這樣一位女子卻能甘之如饴,能夠容貌煥發,為什麼?就是因為她的豁達心胸,就是因為“此心安處是吾鄉”。

而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則在曆經千年之後,在網絡的加工之下成就了“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網絡名句。

小結

其實,從意境上而言,蘇轼的詞中表達的是豁達、随遇而安、無往不利的胸襟, 比之單純的希冀能夠青春年少,顯然要更加高遠。

這一點,其實從蘇轼的衆多詩詞中都可以窺見一二。

在蘇轼的另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即便是雨具皆無,身上早已被大雨澆的狼狽不堪,可蘇轼有的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呐喊。

在《江城子·密州出獵》裡,這個一生都在被貶谪路上的詩人有的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希冀。

如果說你不了解蘇轼,看了這些你肯定會以為蘇轼就是一位春風得意的風流文人墨客,但是等你了解了蘇轼,才知道這些千古流傳的名句卻盡皆是在被貶谪、被打壓之後蘇轼的作品。

然後,心中又難免遲疑,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啊?

那麼,就讓我們讀一本蘇轼,看一種人生态度吧。在《蘇轼詞傳》之中,收錄了蘇轼畢生的詞作,這裡面有的是不僅僅是詩人在人生屢遭打擊後的越挫越勇的精神寄托之作,還有着詩人對人生、對天地萬物的思忖感懷。

如果不能完美,那麼就讓我們“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吧。人生一世,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通透、練達吧。

如果我們遭受了這諸多挫折、打擊,這種态度又何嘗不能借鑒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