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皇帝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始于秦始皇。秦之後又有三皇五帝之說。從目前已經發現的曆史文獻來看,在秦代之前人們的心目中,三皇五帝并不是後人認為的上古時代八大先王,而是戰國時期東西方民族古國之始祖神,又稱氏族神。五帝後來被司馬遷人格化,神話傳說才演變成了曆史。所以,不要再為三皇五帝是哪裡人争論不休了,這其實是一個無解之題。
上古史與傳說、神話之關系按照楊寬先生的說法,古史傳說起于神話之演變,神話為宗教觀念所産生。
此言對于中國上古史研究頗具指導性意義。
原始社會中後期,在長期的農業生産和工具制作等社會實踐過程中,原始宗教産生了。
對于太陽,月亮,蒼天,大地的崇拜,擴大為對自然界生物和自然現象的崇拜。在這個過程中,産生了具有與神靈溝通的人能力的人-巫。
由于巫自稱能在神、人之間溝通交流,所以在古代氏族部落裡産生了崇高的威信。而在對外防禦或掠奪的戰争過程中,強有力的軍事首領也逐漸擁有了權力。
神權和軍權,構成了原始社會部落和氏族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權力。
我們所了解的黃帝軒轅氏和蚩尤等人,就是典型的軍事首領。通過對外戰争,本為有熊部落酋長的有熊氏,奪取了本為神農氏部落世襲的軒轅氏稱号和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自稱軒轅氏,後世尊之,追稱為黃帝。
黃帝到帝舜的五帝,即是上古時代部落聯盟大首領的稱号,他們自稱為氏,而後世尊稱為帝。
從黃帝到颛顼再到帝喾和帝堯,每一代的帝位更替都伴随着戰争。
颛顼繼位之時,有颛顼和共工之戰。
帝喾繼位之時,共工氏再起和帝喾争戰。到了帝喾死後,帝摯繼位,此時更是十日并出,有十個自稱為太陽的部落首領對這個位置你争我搶。最後,帝堯陶唐氏在後羿的幫助下,成功上位,成為了新的部落聯盟首領。
隻有虞舜代堯和夏禹代舜,據說是和平過渡的。
黃帝到帝舜的帝号,應該是後人追稱。古國時期各個部落(古國)聯盟的大首領之位,和春秋五霸之霸主地位很相似。
如果以這個觀點來看五帝,則三皇五帝指的都是上古時代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這些著名的首領其實并不是隻有八人,而這八人無疑是其中名氣最大的八人,後來都成了各諸侯國的始祖神。
氏族神、先祖和三皇五帝戰國時代,群雄并起,百家争鳴。
周人來自西方,殷人本屬東方。
春秋戰國之後,東西方文化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共存,這樣就形成了以東方神話系統的五帝和西方神話系統的五帝。
東方古史系統的五帝,指的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這五位。西方古史系統的五帝,則指的是“黃帝,颛顼,帝喾,帝堯,帝舜。”
後來西晉的皇甫谧把東西方古史系統揉進《帝王世紀》一書,再到唐代的司馬貞,則把女娲氏補進三皇。三皇五帝的帝系到了唐代才正式完成。
因此,古人對古史系統的概念,可以概括為:
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所謂五霸,就是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五位諸侯,他們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和越王勾踐,還有一說則以宋莊公和秦穆公代替了吳越二王。
三王,指的則是夏商周三代。由于這三代的國君都稱王,古史稱三王。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而晚于孟子的戰國晚期荀子,則總結說:“诰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霸。”
五帝到底是哪五帝呢?五帝之說,可能始于儒家的創始人,春秋時期的孔子。
在記錄孔子言行的《孔子家語》和《大戴禮記》裡,均有《五帝德》一篇,文辭大同小異。主要記載了孔子弟子宰我(宰予)向孔子請教五帝事迹的事。
宰我問的,就是西方古史體系的五帝,從黃帝到帝禹之事。而孔子,對五帝的解釋,也就成了後世司馬遷《五帝本紀》的主要版本。
通過孔子的講解,黃帝之後分為兩脈,長子玄嚣一脈,後來出了帝喾-帝堯。次子昌意一脈,後來出了帝颛顼,帝舜。而代虞舜有天下的大禹,也被歸為颛顼一脈。
黃帝之位是奪自神農氏的,黃帝三百年之說,其實和颛顼是黃帝之孫自相矛盾。但孔子則以言辭搪塞過去,并未深入解釋。
可見孔子對黃帝三百年一說也是搞不明白的。
其實,由于春秋時期周天子王權衰落,禮樂征伐出自諸侯,所以各大諸侯都開始給自己的祖先臉上貼金。而各諸侯國之傳說,先祖多來自颛顼和帝喾一脈。從春秋時期流行的這些上古先王的傳說來看,他們都應該是春秋時期各個古國(有姓的部落)的氏族神。本為各姓諸侯國之氏族神(創世神)的先祖被追稱為五帝,就成了此時期的特殊現象。此時,五帝尚未變成人王。
據說《尚書》乃孔子根據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古書删定的,《尚書》第一篇就是《堯典》,堯在位百年禅位于虞舜,虞舜在位五十年禅位于夏禹,禹死後,其子夏啟破壞了禅位制的傳統,從伯益手上奪得了帝位,自号為王,史稱夏後氏。堯舜禹時期的曆史,則備受孔子的稱道。可見,孔子個人認為,堯舜禹都不是傳說。
戰國時代三皇五帝之說
《孟子》但稱三王五霸,《荀子》乃言及五帝,此時三皇還沒有出現。到了戰國末年,呂不韋相秦,召集門客編纂了一部《呂氏春秋》,才出現了三皇五帝的說法。
“上稱三皇五帝之業。”《呂氏春秋 》
春秋以上之著作,《尚書》、《詩經》為著。此外還有《逸周書》。
《書》之《召诰》、《多方》、《多士》、《立政》、《呂刑》,《詩》之《大雅》、《小雅》、《魯頌》、《商頌》,其涉及前代之事,均止于夏和禹。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如秦公鐘,齊候镈等,涉及前代之事也止于夏和禹。
《論語》、《墨子》、《孟子》都僅僅上朔到堯舜。
《韓非子 顯學》稱:“孔子、墨子俱道堯舜。”
而《呂氏春秋 谕大》則說,舜足以成帝,禹欲帝不成。
以上足可以證明,五帝之說,始于戰國晚期。其始作俑者,可能就是齊國的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創立了五德始終說。當時諸侯都已稱王,稱王不足以顯示國君的威望,于是齊闵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
當時的齊王姓田,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田氏被黃帝稱為自己的始祖,就是黃帝為五帝之首的最初來源。而鄒衍,則把田氏齊王的黃帝始祖說,演繹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系。五帝從此從大神變成了人王的先祖。
其實這個帝,在古人心目中就是天帝,并非人王的稱号。
戰國之前的上千年曆史,隻有商代末期的兩王帝乙和帝辛生前稱帝。周武王滅商後,不敢稱帝,自稱為王。可見先秦時代,帝指的其實都是天帝或上帝,并非人王。商纣王自稱為帝,或許也是他滅亡的原因之一。商朝開國之君商湯不敢稱帝。
”古帝命武湯。“《詩經 商頌 玄鳥》
商朝的開國之君湯是受古帝之命,這個帝一看就是上帝。
周人也把帝視為天帝,不敢以帝号自稱。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尚書 召诰》
所以,在春秋時期流行的五帝,都是各個諸侯國的氏族神或始祖神。
隻不過東方民族後裔的氏族神包括了更早的太昊,神農和少昊。西方民族古國的氏族神,則包括了更晚的帝 喾,帝堯和帝舜而已。
而皇 帝的皇,在此時也是上古大神的稱号,并非人王。
“有皇上帝。”《詩經 小雅》
“皇皇後帝。”《詩經 魯頌》
“惟皇上帝。”(宗周鐘)
金文中所見的皇字,都用來形容“祖、考、妣、母、上帝、天、後”一類詞,如“皇祖,皇考,皇天,皇後,皇尹”等。皆非生稱。
《楚辭》中“東皇,西皇,上皇,後皇,”指的都是上帝。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九歌 東皇太一》
“後皇佳樹。”《九章 橘頌》
小結
綜上所述,所謂帝,所謂皇,在春秋戰國時代指的都是各諸侯國的始祖神。五帝之說,實際上并不是特指五位上古先王,而是指的上古時代東西方古國發源之始祖,也就是東西方民族的氏族神。
由于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來自東西兩個不同民族體系,所以當時流行的說法有二,東方民族古神話體系的五帝指的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少昊金天氏、黃帝軒轅氏、颛顼高陽氏。”而西方民族古神話體系則把更晚的“帝喾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視為五帝,排除了東方民族古神話體系裡的前三位。
到了西漢司馬遷寫《史記》,五德始終說已經成為主流。司馬遷于是采用了西方民族古神話傳說裡的五帝帝系,寫成了《五帝本紀》。
從此,本為上古時代氏族大神的五帝被人格化,成為了人間曾經存在的王者。再往後,西晉皇甫谧寫成《帝王世系》,豐富了東西方五帝的血肉。到了唐代司馬貞補寫《三皇本紀》,三皇五帝才從神話變成了史實。
這,或許就是三皇五帝之說的曆史真相。我們不需要再為此多費口舌,争來争去了。
很多朋友都喜歡讀曆史。春秋戰國時代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值得研究的時代,此時百家争鳴,賢人輩出。搞清楚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就基本上掌握了中國古代70%的智慧。而要了解這些,《左傳》不可不讀。《左傳》包含在《四書五經》之内。如果通讀了《四書五經》,對先秦時代的智慧也就了然于胸了。
對于喜歡中國上古文化的朋友而言,《四書五經》是必讀的。我給大家推薦這套8冊仿古裝,看不懂文言文還有白話文,原價96元,現價隻要45元還包郵,還可以收藏起來作為傳家之寶,留給你的孩子。僅一餐麥當勞的價錢就可以買到這麼寶貴的精神食糧,真的很劃算。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了,可以點擊下面的去看看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