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綜述性論文論點論據怎麼找

綜述性論文論點論據怎麼找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09:18:39

本文根據嶽老師的講座視頻整理而成,文稿未經專家本人審閱。

作者簡介:

嶽老師,博士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師範大學文津學者、首屆科研新秀、首屆年度科研人物、優秀共産黨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評委,安徽省體育科學學會理事,第三、四屆全國體育學科發展青年論壇優秀撰稿人,多家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本科學報審稿人。近十年第一作者發表CSSCI論文16篇,相關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體育報等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項目等課題多項。

本節将主要介紹如何從論文的關鍵要素倒推文獻的功能。文獻的功能主要分以下五種:第一,确定論文選題,文獻和選題直接相關;第二,構建研究框架,主要指文獻能夠幫助作者确立研究視角,構建研究框架;第三,觀點的催化劑,文獻能夠幫助我們展開高維度的思考;第四,為研究成果搭台,指如何利用技術性文獻、非技術性文獻令評審專家信服;第五,文獻可以作為論證的材料。

一、确定選題

我們首先來看文獻和選題之間關系。先說順序,拿到一個文獻,就要進行比較。這裡提到的文獻比較是文獻間的比較,比如國内與國外的比較,本學科與母學科進行比較。經過這樣一比較,你就會産生一些觀點,比如某某跟某某就身高、長相、籃球水平等進行比較,就能得到一個非常清晰的觀點。有觀點就會産生區别,而有區别就會産生疑問:為什麼國外這樣做,這樣做為什麼好或是不好,我們應該怎麼做?有疑問就能誕生選題,這是一環套一環的。

我經常想,選題到底是由問題驅動還是材料驅動?大部分人都說,論文選題是問題驅動的,先找到一個真問題,再展開這個選題,确定方向,進行撰寫。剛剛這句話出自李連江的《學者的術與道》。而這本書其實還有另一句話——不如抓住自己有趣也有新材料的課題,直接做自己的研究。仔細思考一下,這句話想表達什麼?有些論文寫作,實際上并不是純問題驅動的,而是得到某個新材料後我們立刻就開始寫了,然後論文就完成了。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發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基于技術性材料,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完成整篇文章。那麼論文選題到底是問題驅動還是材料驅動的呢?我認為兩方面都有,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構建研究框架

非技術性文獻一般不适合構建論文的研究框架。比如國外的某個政策文件,一般情況下,這些政策文本是不适合構建論文框架的,因為政策是指向實踐的。但是技術性文獻卻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的框架參照,讓框架變得有理有據。這個技術性文獻就是我們常見的研究文獻,也可以是相關理論。

伽達默爾曾說:“理解是視野的融合。”這句話是說,你覺得自己的論文如何如何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你的視野要與評審專家、編輯部老師的視野融合在一起。你要清楚,他們是怎麼想的,把自己的邏輯套路、思維方法和審稿專家的思維融合。你如果一定要搞一套自己獨有的想法,那你就很難寫出一篇非常好的論文。因為你寫出來的東西大家理解不了。

通俗一點說,就是換位思考。思考審稿人他們在意什麼,想要搞清楚什麼,然後研究一下論文發表後的因子,怎麼提高引用率。建議大家經常看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新華文摘的文章。思考一下,這些文章為什麼會被轉載?我經常閱讀新聞文章,還有近幾年我們體育學科裡引用率非常高的論文。有些論文在短短三五年,就被引用了一兩百次,這些論文有什麼特征,作者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若是研究這些,你很容易就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最基本的就是通過論文與作者進行對話,理解作者當時是怎麼想的,怎麼寫出來的,這一點非常關鍵。

重申一下,要注意将自己的視野和專家的視野融合,融合之後能産生共鳴,有了共鳴才能共情,然後才能打動審稿人,才能讓審稿人接受你的文章。

三、觀點的催化劑與高維思考

(一)非技術性文獻對産生觀點起催化劑作用

論文寫作,從感情層面認識的話,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非技術性文獻,大家看到的東西差不多。你看文字差不多,排列也差不多。但是從感情到想象的階段,人與人之間會産生分歧。通過材料,想要表達什麼?這一點每個人都不一樣,然後通過想象進行判斷,展開推理,最終得出一個觀點。

再來想一下當我們拿到文獻後,是怎麼想象,怎麼判斷的。重點在于,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回到材料上面,我們要通過這個材料産生不一樣的想象,不一樣判斷,形成不一樣的認識。慢慢磨練自己的想象和判斷,最終形成一個理性的觀點。

(二)多一個思維維度,觀點自然就産生

如果你看材料和大家看材料都一樣,那麼你得出的觀點可能也和大家差不多,很普通。但是如果比别人多一個維度、多一個站位,那可能你就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樣東西,你就能産生一些新觀點。舉個例子,為了解決交通問題,出現了指揮交通的交警,後來又發明了信号燈,但是問題還是沒能解決,最終我們創造了立交橋。立交橋的出現,讓每輛車得以在各自的軌道上行駛。實際上,最開始人們隻知道在一個維度裡面考慮問題,利用時間維度,才有了指揮交通的交警和信号燈。然而後來沒能解決問題,所以增加了維度,增加了空間維度。多了一個維度,這個問題就順利解決了,現在車輛在立交橋上熙熙攘攘,非常順暢。

水的流動也是一樣。我常同我的學生講,你在平面上看水的流動時,水确實是在往低處流,但是如果你站在太空中,再來看地上的水,就會發現,此時它并沒有往低處流。當你站在太空中,你就會發現水在往最充分、最自由的地方流動。當你站在地球上,毫無疑問,由于萬有引力,水會流向低處。但當你站在太空中,就會得到與他人不同的新觀點。有時候,視角能夠決定事實。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許多人都嘲諷盲人,實際上我覺得他根本沒有錯。在他的視角裡,他摸到的确實就是這個東西,實事求是,根本沒有什麼好嘲諷的。

(三)引用外部資源解決論文内卷問題

這一點和前面講的有點像。看到大家都讀文獻,你也得讀,你讀100篇,别人也讀100篇,這就很内卷了。在同一個範圍内找研究,是不是很困難?一旦你擴展文獻庫的範圍,引入一些外部資源,你就會發現一些新東西,得到不一樣的見解,或許就能成為你的新發現。

(四)創新的實質就是人腦組合資源要素

創新的實質是資源要素的組合。創新不是我們平白無故産生了一種新的事物。我們要明白人類用腦的這個原理,我們的大腦實際上就是把各種要素進行了組合,以此産生新的想法。如果你不給大腦一些要素,那麼它根本就無法進行組合。有些學生,在寫不出論文觀點時,隻知道憑空想象,其實這種想象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你腦袋裡面沒有東西,沒有東西怎麼能平白無故産生創新呢?這不符合用腦原理。

(五)人情練達即文章:推己及人,在事上磨

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本是一個經常用于評價他人的詞。一些人隻關心眼前的一點小利,自己小小的欲望已經滿足,也就不會關心社會上的、公衆比較關注的、影響比較大的事件。畢竟跟個人沒有直接關系,但這些事件往往就是一個重要的選題的來源。我們學術上經常提到,要研究比較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如果你始終隻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這個選題你自然就得不到了。所以我們要懂得人情練達,平日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熱點新聞等。這就很容易就能夠産生一些新選題。要反複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體味其深刻的含義,做到知行合一。

現在很多公衆号文章都是直接教大家寫論文,寫文獻綜述,寫課題申請。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隻告訴了你該怎麼做。卻沒将遇到這個材料後的思考過程告訴你。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把對象指向哪裡,比如具體某篇論文,比如文獻綜述,你就按照他們的指示進行。但是他們卻很少提及選定這一對象的原因。希望你能知道,你要研究的是關于本身的問題,即“這個先驗經驗、這個認知能力是怎麼來的?”“他為什麼研究這個事物,而不是其他?”“他們是怎樣得到這個結論的?”。

這裡再向大家推薦一本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先來思考一下,如果這本書由你來完成的話,你打算怎麼寫?你肯定會覺得,既然主題是“最重要的兩小時”,那今天最重要的兩小時一定要完成非常緊急、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你會進行安排,比如把事情分成非常緊急非常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這四類。實際上,作者并沒有這麼寫,恰恰相反,他沒有去分類事件的輕重緩急,而把研究對象轉到“人”的身上:你怎樣調整好你的身體狀态,專注兩小時;每天該怎樣調整人的潛能;利用什麼方法能夠使人專注,然後做最重要的事情。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在闡述學術本質時說:“學術出自人類的智慧而育成于社會交流之上。所謂人類智慧者非他,人心内蘊之自覺是已。凡用心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者運用感官探索之時,必留有印象于衷懷自覺中,先後多次較量,乃悟得其相關規律,從而步步深入焉。”學術是一個過程,總之“從乎自覺便有一切創造進步,沒有自覺——自覺昏昧疏失——則一切忽略過去,一事無成”。大家一定要有自覺内蘊的意識,自覺思考問題,與外界保持一種開放對接的狀态。

總之,人的内蘊是自覺的,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比如,當你寫一個東西,寫一個觀點,對文獻進行加工時一定要把自覺内蘊放在心上,潛意識裡要時刻與外界保持開放互動的一種敏感狀态。比如,散步時,也要時刻想到你的問題。然後你的問題就能夠在潛意識中同外界聯系起來,從而産生一些東西、一些聯系、一些觀點。這就是自覺内蘊的過程。

四、為研究成果搭台

簡單講一下如何用技術性文獻和非技術性文獻為自己的人文研究成果搭台。前言部分為研究成果搭好舞台、理清脈絡線、畫好定位圖、形成立體效果。文獻綜述隻是輔助部分,不是論文的核心,不能隻見文獻,不見觀點,更不要堆砌。現在有很多文章,隻會一味用大量文獻進行堆砌,看不到觀點和推理。

五、作為論證的材料

圖1是一個推理模型,來自《研究是一門藝術》這本書。書上對此有更加具體的介紹。想必大家都知道觀點、理由和證據吧。這裡展示的就是論據連接觀點和理由的原理。圖中出現的“承認和回應”,一般情況下我們用的比較少,隻有論據比較全面時會有“承認”,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論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閱讀一下這本書。

綜述性論文論點論據怎麼找(文獻在論文寫作中的5個功能)1

圖1 推理模型

請尊重原創,未經許可,拒絕轉載

#論文##論文發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