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在國家管理下創造出的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發明創造的總和。”
“我們這個文明起源應理解為像花叢一樣,在這個叢體裡的都是中國文明。”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秦統一之前的數千年曆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社會結構早已複雜化。”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歐露
現代考古學在中國掘下第一鏟的百年後,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讨論仍在繼續。
一些考古學家堅持二裡頭遺址代表的夏王朝才算得上是中國文明的開端,一些學者認為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時代已經邁進古國時代的文明門檻,越來越多的人則把中國文明的起源上推到了以良渚為代表的距今5000年左右。也有學者指出,中國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000年甚至更早。
某種程度上,差異源于對“文明”等概念的理解不同。
當我們說起中國文明起源時,我們在說什麼?
什麼是文明
《瞭望》:在你看來,什麼是文明?
王巍: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是物質資料生産不斷發展,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加劇,由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發展成為不同階級,出現強制性的公共權力國家。
文明是在國家管理下創造出的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發明創造的總和。
物質文明是生産力發展水平的體現,包括文明賴以存在的物質資料的生産及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主要是指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産技術的發展和自然科學知識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
精神文明是文明社會的觀念和意識形态,包括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主要表現為宗教信仰、意識形态、倫理道德及文化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制度文明是文明社會的組織形式,包括國家政體、社會的權力結構、管理系統、政治制度等這些東西,國家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的最根本标志。
陳星燦:文明的确是需要明晰的概念。我認為文明的起源基本等同于國家的起源。就國家形态來說,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是有區别的。但就本質來說,都主要表現為階級壓迫、社會分化,有了壓迫者、被壓迫者,有了系統化的暴力,有了制度化的公共權力,就有了國家,否則不能叫國家。
但為什麼會有争議?
一方面,怎樣通過考古學的物質遺存,辨别出制度化的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并不容易。比如瑪雅文明裡暴力的東西很多,印度文明裡暴力的東西似乎又很少見。其他标準的判别也大緻如此。
一方面,文明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就像光譜,分界線劃到哪?當說國家起源或文明起源時,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
文明是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文明也是一個問題。一般認為中國文明是從中原起源,那麼長江流域是不是就不包括在這個範疇之内?四川三星堆、江西大洋洲等地發現商代墓葬,改變了我們對那個地區的看法,但有人會認為,那是中國的文明嗎?按照費孝通先生的“滾雪球”理論、嚴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理論、張光直先生的“交互作用圈”理論,那都是中國文明。原來我們認為中國文明起源是一根獨苗式的、線形起源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發現不是這樣。不僅是5000年前,再早一點時,不同地區的聯系就已經越來越多,最後變成一個整體。我們這個文明起源不應該理解為像蠟燭一樣,從一個地方向周圍地區傳播,而應理解為像花叢一樣,在這個叢體裡的都是中國文明。這更符合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實際。
李水城:我認為城市、冶金、文字,實際上是真正意義的國家的标準。文明起源跟形成真正的國家還是兩個層面,标準是不一樣的。如果講文明起源,是否可以把過程拉得(比國家出現)更早一點。這裡講的文明,是前國家階段。
我認為嚴格地說,良渚、雙槐樹、南佐、牛河梁等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還處在向國家邁進的曙光階段,可以叫古國或早期文明。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是夏代,夏之前有個萬國林立的階段,這些古國是萬國中的某一個,猶如我的老師嚴文明所言,這些文明花瓣的精華最終被吸納到華夏文明這個花蕊周邊,形成了統一的國家。
早期文明都有突出的考古發現,我認為文明的重要一條要素就是已經發展到有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的能力,這需要有調動整個社會資源的機器,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權力機構,是無法實施的。
我關注中國文明的起源,但我更傾向于用社會複雜化的概念來表述。無論是文明起源還是社會複雜化,都是動态的、發展的,水到而渠成,文明之水,既有标準,也有區域特色,不能簡單地一刀切。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1年10月26日發布的北京冬奧會獎牌(背面)(北京冬奧組委供圖);下圖為淩家灘遺址出土的雙連璧(淩家灘遺址管理處供圖)
文明有标準嗎
《瞭望》:文明有标準嗎?或者說能夠找到标準來判定嗎?
王巍:從考古發現中辨識文明産生的标志,并非出自主觀的臆想,而是根據“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認為國家的出現是文明産生的最根本的标志。而國家的出現除了具有當時的文字資料可以證明的情況之外,很多需要通過考古發現的遺存去辨識。
國家出現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出現了國王,是王權的産生。而王權的産生,是會在考古發現中留下痕迹的,這就是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作為王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宮殿、王和其他高級貴族的墓葬——大墓,表明權貴階級尊貴身份的标志——禮器和禮制等。
陳星燦:從學術上,國内外可以找到的判定文明起源的标準有一二百種。我個人認為,很難有一個全世界所有文明都适用的标準,劃得越細,就越難适應于全部。
國家、階級應該是硬标準,但這個硬标準怎樣在考古發現上找到可以對應的軟标準,是很困難的。國際上一般認為的原生文明,也沒有一個劃一的标準。比如大家都承認印加文明是文明,但它沒有文字,表明結繩記事也可以進入文明,進入國家社會。
李水城:文明肯定有标準。而文字又在文明當中代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如果将中國文明拉到三要素的語境下,直到商王朝,文明的三要素才完備。可這成了夏鼐先生所說的,中國文明有點像是傳說中的老子,生下來就長着白胡子。所以,中國文明必須要向前追索。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秦統一之前的數千年曆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社會結構早已複雜化了。
實際上,我們讨論的文明分不同的層次,這裡談的文明是商代以前的早期文明。這個時期,世界各個地區的文明發生和發展曆程都不一樣,占有的物質資源不一樣,環境也不一樣,這就會形成不同特色的區域文明。古代中國的文明化進程中的特質是玉器、漆器、陶器等,西方則有青銅、黃金等。
考古有一個特點,我們看到的、研究的東西都是物質遺存,那些非物質的東西,比如政治架構、組織結構、生産管理機構,一般是看不到的,隻能通過它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加以推測。
從文明的整體演進過程來講,其背後應該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推動,也就是說,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财富的積累,社會階層的分化,統治階層的建立,權力的産生,包括跟宗教的結合,最後到達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層面。
判斷早期文明的标準是什麼
《瞭望》:你所認可的進入早期文明階段的标準或标志是什麼?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基于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幾處都邑遺址的考古發現,結合其他中心性遺址的考古成果,并參考了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情況,歸納出在沒有當時的文字發現的情況下,從考古發現中辨識進入文明社會的關鍵特征:
一是史前農業和手工業取得顯著進步。農業生産技術發展,在一些地區,農業生産工具較之于此前有明顯的改進,出現新的工具種類,導緻生産效率提高。與此同時,北方的粟作農業和南方的稻作農業在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之後,在生産技術方面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使生産出來的糧食具有較多的富餘,可以使少部分人脫離農業生産,專門從事高技術含量手工業制作和社會管理和原始宗教祭祀等活動。
二是手工業取得顯著進步,部分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專業化并被權貴階層所掌控。制作精緻的手工業制品出自技藝高超的手工業工匠之手,說明當時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确實出現了專業化。這些精美的手工業制品多數成為表明彰顯持有者身份的禮器,所以,有理由推測,這些高端器物的制作已經被權貴階層所掌控。
三是出現顯著的人口集中,形成了城市。農業的發展促使人口繁衍。在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聚落數量顯著增加,并出現人口的非自然原因的集中。在一些區域文明的中心地區,出現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邑,其特征是,聚落規模巨大,面積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平方米。聚落内有明确的功能分區,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墓葬區、一般居民區等。
四是社會貧富、貴賤分化日益嚴重,形成了掌握社會财富和權力的貴族階層。社會分化嚴重,出現少部分人對多數人的統治。形成了某些高技術含量或資源稀缺的貴重器物——禮器,來體現持有者尊貴身份的初期禮制。至于這些禮器的種類,因地而異。
五是社會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出現了踞于金字塔頂尖,集軍事指揮權、社會管理權和宗教祭祀權力于一身的王。出現了為彰顯王的權威,動員大量勞動力興建的巨型都邑性遺址、王和高級權貴們居住的大型高等級建築(宮殿)。
六是血緣關系仍然保留并與地緣關系相結合,發揮着維系社會的重要作用。人們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形成族邑。在都邑和一些中心性城邑,形成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結合而成的城市。王及其親族仍然與社會大衆保持着名義上的親緣關系,但實際上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宰,他們的墓葬或位于公共墓地的一隅,或單獨成為一個墓區。
七是暴力與戰争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這一時期,各地都出現了暴力導緻非正常死亡的現象,如被埋在大型建築的基礎中作為奠基。并且戰争頻發。自距今5500年左右開始,各地的墓葬出現随葬武器——石钺的現象。高等級墓葬中往往随葬制作精緻、沒有使用痕迹的玉石钺,表明墓主人掌握了軍事指揮權。随着戰争的頻發和規模逐漸擴大,掌握軍事權力的首領的地位不斷提高。他們手中的軍事指揮權發展成為主宰日常社會生活的王權。
八是形成了王權管理的區域性政體和服從于王的官僚管理機構。各個區域文明都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區域。這一區域中的人們存在共同的生活習俗,共同的文化基因,也許還存在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這一區域内的不同小區域存在較為密切的親緣關系,以該區域最高等級的聚落——都邑的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網絡,王就是這個區域網絡的核心。雖然官僚管理機構不容易在沒有文字資料的考古發現中得到證實,但進入文明社會的各個區域無一例外需要有官吏作為維持王的統治的保證。
李水城:我認為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玉器、金屬、城市、文字都是判斷早期文明的重要标準。
玉代表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層級的分化,也是等級制的體現。中國人一直把玉看成非常高雅、貴氣、帶有威權性的物品,玉有五德,也因此被賦予了玄秘的色彩。我們早在紅山和良渚階段就發展出非常發達的玉文化。玉器制造的背後是非常複雜的産業系統,在某種程度上,玉的開采、制作難度并不亞于青銅,甚至可以和青銅擺在同等位置。記得2006年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倫福儒訪問北大時我就和他讨論過這個問題,他對此表示認同。後來我還應他之邀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我認為東方文明的特色之一就是以玉為代表的文明要素,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文化特質。玉器與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和文明密切相關,玉與神、巫三位一體,伴随着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逐步出現了文字、冶銅、城市、人殉人祭等文明社會的要素。
此外,大型公共工程建設也是一個最重要的标志,像埃及的金字塔、良渚的大型城址和水壩都是。如果一個社會發展到擁有能力建造這樣的大型公共工程,也就具備了文明的基礎。這意味着你要調動巨大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背後至少要有相應的政權組織和最高權力機構,才能組織、協調、管理一系列複雜的工程建設。這樣的社會,在西方也稱酋邦或複雜社會。
也有一些學者強調禮制,這很抽象,實際上像玉器、城市、大型的公共設施建設都有禮制的因素,隻有到了一定地位才能擁有。
中國地域遼闊,幾乎相當于整個歐洲的面積。如果拿希臘羅馬的文明跟北歐相比,完全就是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可見文明的發展是有區域性的。中國也很難有統一的标準。若将中國文明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其特色就是多元一體,是有區系的,中國文明的起源是整體性的,要在這個基本框架下來認識。
中國文明起源可追溯到哪裡
《瞭望》: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哪裡?
王巍:我認為目前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大汶口晚期、淩家灘文化,都是五千年左右。
中原地區目前比較引人注目的是雙槐樹遺址,但它跟我們的文明标準相比有些不同,社會分化不明顯,墓葬中目前沒有看見特别多的随葬品。學界有一種解釋,這可能是中原模式。
有學者将中原模式概括為:存在一定的社會地位差異,但不強調貧富分化,社會秩序井然但不靠嚴刑峻法;生産力逐步提高但不奢華;關注現實而不是沉溺于宗教;依靠血緣關系,重視集體利益,不疾不徐,穩中求健。
我們認為,中原文明模式的上述特點可能是其後來成為中華文明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陳星燦:目前來看主要還是距今五千年上下。其中良渚工作做得多一些,證據比較充分。
在距今五千到四千年間,出現早期文明的社會遠遠不會是良渚一個,我們在考古學上看到不少這樣的實例。比如跟良渚大緻同時代的淩家灘遺址、大汶口中晚期等等。比如,我認為大汶口晚期可能已是進入文明的早期國家,焦家遺址既有城也有大型墓葬,社會分化程度很深。這個時代出現社會複雜化的還包括黃河中上遊地區、長江中遊地區和西遼河上遊地區。
李水城:如果在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的出現這個層面上讨論,五千年到四千年是中國文明形成的一個最為關鍵的時期。正如蘇秉琦先生所講的:“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
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晚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即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前半段(距今5000年前後~4500年)。良渚、雙槐樹以及最近重新挖掘的南佐遺址等,主體處在這個重要時段,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大型公共工程發現,可見這是一個文明要素加速累積的階段,接下來進入龍山時代,開始大踏步地向着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邁進,從“以人事神”走向“神道設教”。這個階段的大量考古遺迹顯示出貧富層級的分化、私有制、階級的産生乃至準國家的政治實體相繼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說,探索中國的文明起源要從這一時期開始。
我之所以看重這個階段,就是強調要把中國文明的起源放在五千年到四千年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這是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起步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從這個角度講,東西方文明的起源和演進有其同步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