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大故事和其中隐藏的小故事
舜當政以後,雖經多年治理,天下洪水泛濫依舊。舜罷免了負責治理水患的鲧的職務,不避親疏,啟用鲧的兒子禹來治水。禹辭别了新婚才四天的妻子塗山氏,帶着助手四處去考察水情。禹自己左手拿準繩,右手拿規矩,走遍了全國各地,不管是人煙稀少的蠻荒之地,還是入群聚集的地方,不管是山川還是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摸清了水情地理以後,他汲取了父親治水以堵為主的教訓,采用疏導為主,堵截輔助的辦法治理水患。他因勢利導,開挖溝渠,把水引入河流,注入大海。治水工程浩大,曆時更久,禹帶領大家不分寒暑一心撲在治水上。他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碰到妻子分娩,他都聽到了兒子的哭聲,但還是忍住沒有回家。
治水工程十分艱巨,例如禹把黃河水引流到龍門山時,被山擋住了去路。禹不怕艱難,和大家一齊奮鬥,硬是用原始的器具把大山劈開了一個八十步寬的口子,黃河奔流直下,往東海而去。禹劈開的這道山口,西高東低,逆水而上的黃河鯉魚到這裡被擋住了,鯉魚就拼命往上跳,要跳過這個山口,這裡叫龍山,山口像一道大門,後來就有了小鯉魚跳龍門的傳說,說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成龍。這個小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也說明了禹治水的困難确實很大,确實難以想象。
經過十三年的治理,天下九條大河都被禹疏通了,水患得到了治理,人民不再受水害的侵襲,終于能夠安居樂業了。禹常年在外,風餐露宿于山水之間,腿部受了風寒,走起路來一步三晃,被後人稱作禹步。禹又根據自己在治水時掌握的地理情況,依據山川水流走勢,把中國分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舜對禹治理水患的結果非常滿意,任命他為主管水利的司空。禹治水有功,造福後代,後人稱他為“大禹”、“神禹”,還把中國叫做“禹域”,意思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大禹因此後來成為五帝之一,名傳千古。
大禹治水的大故事講完了,這裡面有哪些小故事呢?一、前面說到:“禹自己左手拿準繩,右手拿規矩”。我們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原來規矩是從這裡來的。那麼,規矩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呢?查了一下網上說規就是圓規,畫圓用的;矩就是直尺,畫直線和方用的,引申為法規和準則。
二、小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知道出自大禹治水的恐怕不多,現在應該也知道了。
三、禹步。這個我也沒有聽說過。道教認為禹步是禱告神靈之步,什麼是腳踏北鬥之星,可招神靈相助,什麼走起來一左一右,一前一後、一搖一擺啊,我看這些都是裝神弄鬼,糊弄人的把戲。真正的禹步應該就是禹治水落下了腿疾,忍着疼痛前行的一種走法。後人各取所需,胡編亂造,最後越編越神而已。
四、禹分九州。九州是古代天下的代名詞,古代中國也稱九州,原來九州的出處也在大禹治水的故事裡。另外沒想到的是像兖州、徐州、青州、荊州和揚州,經曆四千多年風雲變幻,如今竟然還大名不改,屹立原處。禹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的大故事和其中隐藏的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