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望果節”嗎“望果節”是西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藏民族歡慶豐收的節日
如今越來越多的群衆通過科學實現糧食增收“望果節”也逐漸成為了辛勞一年的人們放松和休閑的節日
“望果節”要做些什麼呢除了賽馬節、文藝表演外不同的村莊都有不同的特色活動人們從十裡八鄉趕來與親朋好友彙聚一堂觀演出、逛集市、過林卡好不熱鬧
今年曲水縣達嘎鎮其奴村就辦了一場賽馬比賽騎手們個個卯足了勁兒拍馬加速,各顯其能争奪第一
這不?今年村裡奪得第一的馬兒被村民圍着敬獻哈達可謂是“馬生巅峰”了
除了賽馬拉薩部分地方還會賽牦牛比如墨竹工卡縣紮西崗鄉那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如果有想要體驗“望果節”的朋友小編這兒正好有曲水縣各個村莊的望果節時間安排大家收好哦
茶巴拉鄉 色麥村:7月22日—7月24日柏林村:7月18日—7月19日茶巴拉村:7月14日—7月16日達嘎鎮 其奴村:7月15日—7月18日色達村:7月21日—7月23日達嘎村:7月19日—7月22日色甫村:暫不确定曲水鎮 曲甫村:8月3日—8月5日曲水村:7月22日—7月24日茶巴朗村:7月27日—7月30日
才納鄉 白堆村:8月14日—8月18日才納村:8月6日—8月11日協榮村:7月13日—7月17日聶當鄉 德吉村:7月15日—7月19日熱堆村:7月25日—7月31日南木鄉 江村:7月26日—7月28日南木村:7月27日—7月29日
以上文圖來源:悅享拉薩
望果節到了:
一邊在田地邊上轉圈,一邊望見豐收的果實
“望果”是藏語譯音,
意為“繞地頭轉圈”。
藏語“望”指農日,
“果”即轉圈的意思、
“望果”節可譯為“在田地邊上轉圈的日子”。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曆史,
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
流行于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
時間在每年藏曆七、八月間舉行。
現在西藏農區已經開始陸續過望果節了。
望果節的來源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确保糧食豐收向雍仲本教佛祖請教。佛祖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杆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着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龛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屆時,身穿各色藏袍、腰系彩綢帶的藏胞打着彩旗,畢恭畢敬地擡着青稞穗、麥穗紮成的豐收塔,塔上系着潔白的哈達,敲鑼打鼓,帶着美好的祝願,唱着頌歌,繞地頭轉圈,祈求豐收。
然後吃豐盛的野餐。節日一過,緊張的秋收勞作也就正式開始了。歡度祈盼豐收的“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後藏區農耕者們的最大喜悅。藏語“望果節”中的“望”,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即:圍繞豐收田野的歌舞。
《本教曆算法》記載了“望果節”的來曆:傳說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向本教佛祖尋求保佑作物豐收的辦法,教主指出:讓農民們在即将收獲的田地周圍繞行并以舞蹈娛神,上天即會賜予豐收。
從此,每年收獲之前,本教僧侶便作為祭祀隊伍的先導,高舉幡旗,手拿纏繞哈達的神杖“達達”與羊右腿,率領各個村落手持青稞麥穗的農民和肩背插有各色小旗、盛滿青稞麥粒小木盆的盛裝婦女,排成長隊,圍繞農田進行“收斂地氣、祈求豐收”的法事遊行活動。
在這傾村而出的浩浩蕩蕩遊行過程中,人們以不停的口号與詠唱,贊美神靈、祈求豐收,直到“繞田遊行”隊伍回到村中,人們把手中附有神靈意志的麥穗和小旗插于谷倉或神龛,才結束了“望果節”活動的第一部分。
當地習俗
節日遊行
第一天早晨,當陽光撒滿金黃麥田的時候,農民們手持麥穗圍着農田轉圈遊行,最前邊是由喇嘛和老農組成的儀仗隊,高舉佛像,背着經書,吹着佛号,感謝上天給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成。
對辛勤耕耘的農民來說,眼看着即将收割的莊稼,呼吸着麥田飄來的清香,都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豐收歌謠。
文娛活動
轉完麥田以後,照例要在廣場上舉行群衆性文娛體育活動,其中有藏戲、歌舞、跑馬、射箭、拔河等,相互競争技藝,情緒十分熱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廣場四周的草場上野餐,或者在村子裡邀集親朋好友宴飲。
青年男女喜歡在晚上圍着篝火跳舞,對歌調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節要持續三、四天,安排的文體活動根據節期的長短或繁或簡,較遠的農民夜裡就住在臨時搭起的帳篷裡,吃喝玩樂,盡興方歸。
宗教儀式
轉田的群衆集中在寺廟前的香爐旁,這時“拉啦”(民間咒師)一般就已經開始在進行活動前的宗教儀式了。就要出發時,村民們按各村的排序開始轉寺廟、煨桑(燒香)等,舉行一系列的宗教儀式,寺廟前的廣場上顯得既莊重又熱鬧。
這時會有村民提着青稞酒向轉田的人們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願,讓氣氛變得好似出征前為将士們壯行一般。
喜好喝酒的人這時會從自己的衣襟裡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後,方才被允許通過。轉田的隊伍前打頭的一般是兩個村姑打扮的“拉姆”(即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慶豐收。婦女們沒有帶酒碗的習慣,這時她們隻好以手當碗捧酒喝,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個有趣的現象。
轉田祭神
節日活動望果節轉田祭神的隊伍終于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人們搖動着手中的彩箭(用于招來吉祥,祈望福運降臨),像一條遊動的長龍向村外走去。這個村子共有280多戶人家,每家雖然隻抽出一人參加轉田,但隊伍看去就已經非常壯觀了。人們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停下來高呼:“恰古修……央古修……”(即招财引福的意思)。
轉田是圍繞全村田園轉上一圈,轉到每一塊農田前都要煨桑燒香,舉行祭祀活動。祭完神後,能歌善舞的婦女們總是要高歌起舞,以此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這也是祭神活動的内容之一,表達與神同樂的感情。
喜慶氣氛
望果節慶祝凡是轉田隊伍經過的地方,就必定是一片桑煙缭繞的景象,此時,不管是在田間勞動的還是正在做着其它事情的人,都會停下手中的活計,面對轉田的隊伍高喊:“恰古修……央古修……”似乎此時此刻,整個世界都沉浸在招财引福的喜慶氣氛中。
愛美的婦女們不時地還要在路邊采些油菜花、青稞穗、荞麥花等,與吉祥彩箭一起握在手中,以此表達豐收到來時的喜悅心情。
祭祀儀式
按傳統習俗,轉田隊伍每到一個鄉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舉行祭祀儀式。一路祝福,一路歡歌,此刻鄉村的田園處處洋溢着歡快和祥和的氛圍。時近黃昏,轉田的隊伍回到了村邊,但這還沒結束,他們還要繞村子轉一圈。
這時候,我們看到,遠處一戶人家的屋頂上,一位老阿媽此時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達達”(吉祥彩箭),朝着轉田隊伍的方向不停地搖動着,表示招财引福。按習俗,這時凡是轉田隊伍經過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頂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氣。
最後,隊伍回到了出發地,村頭寺廟旁,舉行最後的宗教儀式。彼時鼓樂齊鳴,糌粑飛揚,在無比歡快的氣氛中,為期一天的望果節才圓滿地落下了帷幕。
節日特色用品
望果節時,
除了各種儀式之外,
還有各種缤紛又必須的物品,
來充實望果節的儀式感,
具體有哪些,我們一起看看看。
儀式器具
切瑪盒、麥穗、彩箭、納福羊腿、朵瑪、茶新、酒新、奶新等一定得提前備好。手裡拿着的“拉桑達覺”更是每年隻有在望果節時才能看到。男子扛着“拉桑達覺”,3米左右的木竿上披着羊毛辮與五彩裝飾,頂部是鐵質的圖騰花紋,且插有青稞、小麥、豌豆等作物,羊毛和五谷每年都需精心挑選,這樣才能盼得五谷豐登。
手舉着“拉桑達覺”阿佳們手裡拿着的“達打”,是出現在衆多喜慶場合的吉祥物,上面纏繞着五彩的哈達,挂滿了青稞、小麥、豌豆及竹箭、貝殼等器物,預示農業豐收,顆粒歸倉,“達打”上面的五谷也需每年更換。
還有一個就是海螺,聲音低沉“嗚嗚”,它與所有的藏族樂器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
對于雪域高原來說,海螺是一個“稀罕物”。望果節上吹響的這隻海螺,也是村中代代相傳下來的“寶物”,當地人認為吹響海螺似乎是與大海的一次溝通,吹響海螺,預示着一年的風調雨順、沒有暴雨冰雹等天氣災害,極具儀式感!各類服飾
華麗的服飾裝扮是對隆重節日的一種尊敬,也是從古至今的延續。參加望果節時,人人都是盛裝出席,以表示尊重,氆氇是最佳選擇,它是藏族服飾裡最為隆重的服飾之一。氆氇曾是王朝的貢品,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其制作流程要經過剪羊毛、洗羊毛、彈梳羊毛、撚線、染色、織造、整理等多道純手工工序,再帶上“人間彩虹”邦典,不得不說,色彩明麗,工藝精湛的氆氇配上邦典,絕對算得上是一件“無價之衣”了!
美麗的藏族阿佳啦穿上黑裡泛棕、棕裡泛紅的氆氇,帶上“嬢霞”(一種女士帽),胸前都戴有圓形的項鍊——“嘎烏”,上面大多鑲嵌有瑪瑙、松石,雕刻有多種花紋圖案,還會帶上耳釘、戒指等首飾品,打扮的美美哒,男子則會選擇穿奶白色的氆氇,“次仁金果”(一種男士帽)、皮革靴子等也是精心的打扮了一番的。精美的服飾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它被賦予了祖輩們的美好寄托與期盼,希望下一代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這一天不僅人們會打扮的花枝招展,馬兒作為配角,也是要打扮一番,有頭飾、簪頭、鈴铛、馬鞍、馬镫、肚帶、尾飾等,經過打扮,馬兒都變得豪氣勃發,賽馬時更加精彩。
物品、服裝準備齊全,随着腳步進發,歌聲的一路相伴,透過青稞麥浪,向四周傳開,整個村子都沉浸在招财引福的歡樂喜慶氛圍中。
望果節歌謠
歌謠一請吃吧,阿媽塞多請吃吧,金石頭媽媽今天我們開鐮啦請告知青稞地裡的神靈和生命有頭的藏起頭,有腳的縮起腳不藏頭,不縮腳我的右手拿着鐵的家什來了我的左手叉着五個手指來了到時頭挨刀、腳砍斷弄出個牦牛大的傷口我就不管啦歌謠二田地啊你有時間等,我沒工夫候在春天和夏天我們給你吃得不算壞喝得不算壞今後還要給你吃得更好,喝得更多送肥送水像服侍老爺喝茶喝酒一樣勤快今天我們割青稞像酒徒喝酒一樣徹底像獵狗捕獵一樣兇狂像愛喝白的人喝酸奶子一樣貪婪像愛喝紅的人喝牛血一樣玩命像岩羊躍過山岩像黑貓跳過 水槽,像白馬馳過淺灘……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