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2:58:36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小兒喜學書滿地如塗鴉)1

小時候的冬天,常常被厚厚的積雪包裹着,那是一個晶瑩剔透、銀裝素裹的世界。我們一群小孩子笑着鬧着,紮煞着手兒在雪地上瘋跑,瘋夠了野夠了,尋一處避風的緩坡,找來石塊、樹枝,在雪地上寫寫畫畫。

樹林裡的小動物也跑過來,小松鼠、小狐狸、花栗鼠,唧唧鳥、花喜鵲、小麻雀,它們遠遠地看景兒,啁啾啁啾、叽喳叽喳,灑下一串串清脆悅耳的鳥鳴,留下一行行形态各異的腳印。

這些小獸呀小鳥呀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簡直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不由想起小學語文課本裡的那篇課文,一首兒童詩,題目是《雪地裡的小畫家》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顔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裡睡着啦。”這首小詩想象力豐富,妙趣橫生,眼前不由浮現出山鄉密林裡的雪地奇景。

960年前的北宋大詩人蘇轼也看到了雪地裡的大雁在“作畫”,吟詩一首,創造了成語“雪泥鴻爪”,詩曰: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岖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和子由渑池懷舊》

此詩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冬,蘇轼赴陝西鳳翔做官途徑渑池,憶及其弟蘇轍(字子由)曾有《懷渑池寄子瞻兄》一詩,從而和之。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小兒喜學書滿地如塗鴉)2

詩意是說:人生在世,浪迹天涯,總會留下一些痕迹,恰似随處亂飛的大雁在雪地上落腳,留下一行行爪印,這是偶然之事,因為大雁飛東飛西,壓根沒有定數。中寺舍的奉閑和尚已經去世了,他留下的隻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你還記得當時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嗎?路遠人疲,連驢子都累得灰灰直叫喚。此詩好就好在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人生在世,行蹤無定,颠沛流離,就像萬裡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隻是匆匆而過,很快又要高飛遠去。

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在其《江湖三女俠》《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中,塑造了一位大俠人物、“天山派”掌門人唐曉瀾,作家還為他寫了一首詞《百字令》,也提到了“雪泥鴻爪”,上阙是:

飄萍倦侶,算茫茫人海,友朋知否?

劍匣詩囊長作伴,踏破晚風朝露,

長嘯穿雲,高歌散霧,孤雁來還去!

盟鷗社燕,雪泥鴻爪無據。

一個飲馬江湖、仗劍天涯、長嘯當歌的俠客形象,鮮明地立在我們面前,隻不過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雪泥鴻爪,空留下一行行深深淺淺、歪歪斜斜的腳印罷了。

“雪泥鴻爪”與其說喻人生,倒不如它的本意富有畫面感,給人以童趣以美幻之感。鳥雀小獸也好,懵懂小兒也罷,在雪地上空地上塗塗畫畫是他們的天性,留下的是樂趣是童真,是難以忘卻的美好回憶。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小兒喜學書滿地如塗鴉)3

小時候,我們都愛亂塗亂畫,畫人畫狗畫小鴨,也畫花畫草畫樹杈,看見什麼畫什麼,想到什麼畫什麼,亂七八糟,花裡胡哨,别人看不懂,也許隻有自己明白。所用“畫筆”不一而足,土坷垃、樹枝,磚頭瓦塊,都用過。在矮牆上在小路旁在沙灘上,興之所至,天馬行空,好作最新最美的圖畫。

古人為小孩子亂塗亂畫專門創造了一個詞兒,塗鴉。最早創造這個詞的,是初唐四傑盧照鄰之孫、中唐詩人盧仝,他作有一首《示添丁》,其中有句:

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

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父憐母惜掴不得,卻生癡笑令人嗟。

家中小兒哭鬧着,央求家人抱出去玩耍,大人正困乏,一時沒答應。這孩子上了脾氣,跑到書房,打翻了墨汁,在宣紙上塗塗抹抹,亂糟糟的如同烏鴉窩。父母憐愛他,不忍掌掴,不由哈哈大笑,還誇贊這孩子将來有出息。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小兒喜學書滿地如塗鴉)4

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也愛看小兒信筆塗鴉,他在《冬日放言二十一首.其一》中說:

小兒喜學書,滿紙如塗鴉。

老婦寒不績,當戶理琵琶。

樽中有神物,快瀉如流霞。

三杯任兀兀,凍臉生春華。

這是詩人在家裡貓冬的情景,小孩子學習書法,滿紙胡亂塗畫;老婆子天寒了,也不紡線織布,卻對着窗戶彈琵琶。我呢,兩碟小菜,一壺老酒,酒盞一端,快意人生;三杯落肚,滿是凍瘡的臉上笑開了花。

南宋詩人晁公遡參加朋友孩子的婚禮,寫詩感慨道:

初戲塗鴉壁,今升奠雁堂。

真堪當寝醮,已共乃翁長。

這孩子小時候喜歡在我家的牆頭上亂寫亂畫,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長大了,長得比他爹還高還帥,這不,帥小夥打扮得精精神神、潇潇灑灑,要迎娶新娘子了!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小兒喜學書滿地如塗鴉)5

到了後來,“塗鴉”一詞意思變了,用來比喻書法拙劣或胡亂寫作,多是文人們的謙辭。明初詩人劉炳在《暮春寫懷四絕》中寫道:

官筵題就送春詩,簪筆承恩出殿遲。

病目塗鴉不成字,粉箋香墨惜烏絲。

他這是自謙,說自己老了,頭昏眼花,所寫字迹、詩行不成樣子,都寫出了烏絲欄,白白浪費了粉箋和香墨。明代名将郭登寫了一首《筆》,詩曰:

绾蚓塗鴉不自嫌,卻将毫末強楸挦。

中書老矣真無用,猶向人前要出尖。

你寫出的字彎彎曲曲,像蚯蚓似的那麼醜陋,卻嫌羊毫不好,揪來揪去。你這老秘書老而無用,卻偏偏還要出風頭!這是借“筆”喻人,譏諷那些文筆拙劣卻愛自誇的讀書人。

小兒放學歸來早整首詩(小兒喜學書滿地如塗鴉)6

而今,現代意義上的“塗鴉”則具有多重的文化内涵。凡是街頭建築物的牆壁上所出現的各類色彩鮮豔的圖案,或奇形怪狀的文字,均可被稱作“塗鴉”。這些被一些人視為藝術卻令城市管理人員頭痛的街頭文化,是一種結合了“嘻哈”文化的塗寫藝術,曾風靡一時。

而對年過半百、賦閑日久的我來說,不由返老還童,返璞歸真,愛上了“塗鴉”——不在紙上寫作,不在牆上塗抹,拎一隻小馬紮,戴一頂花絨帽,背着水壺,騎上單車,尋一處偏僻幽靜之所,癡呆呆畫上一天。沒有畫筆用樹枝用土塊,樹枝作硬畫,土塊當軟筆,無需畫闆和宣紙,真正的“大地當畫布”。拍上照、合個影,發至微信朋友圈,分享這份天真與暖萌,然後留給清風吹拂,交給雨雪沖刷,空了就空了,了無痕迹。

人老賽頑童,不妨再玩玩“塗鴉”,再曬曬“萌畫”,找回久違的快樂童年,豈不妙哉!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