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按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号是9部,但我們也可以認為馬勒一共寫了11部。
古斯塔夫·馬勒的交響樂,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必修課”。那麼,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呢?如果我們接受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号,那就是9部。但是,在第八交響樂和第九交響樂之間,馬勒寫了《大地之歌》,在樂譜的标題一頁,馬勒特地注釋了副标題:“為男高音、男中音而作的交響樂”。
他為什麼不把《大地之歌》标為“第九”呢?馬勒是個“宿命論”者,似乎“第九”就意味着是最後一部,因為在他之前的幾位作曲家,如舒伯特、貝多芬、布魯克納等,都是寫完第九交響樂不久就去世了。而馬勒在寫完“第九”之後,還留下了“第十”全曲的手稿。自1924年始,這部手稿的副本已有流傳,在上世紀70年代,“第十”的正式版本,以及經音樂家編輯的可作為演出用的樂譜在倫敦出版。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馬勒一共寫了11部交響樂作品。
按照創作年代來看,可以把這11部作品劃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個三部曲,在三部曲和三部曲之間,各有一部交響樂承上啟下。“第一”至“第三”是早期三部曲,其中有人聲演唱,也有引用馬勒所作歌曲的旋律,這三部交響樂,展現了青年馬勒的強烈願望和志向。在早年三部曲之後的“第四”,是馬勒所有交響樂中篇幅最短的,音樂具有天真純樸的氣氛,如田園詩般的引人入勝。
接踵而來的中期三部曲——“第五”至“第七”是純樂隊作品,展現了人同社會、人同現實的關系,面對死亡憧憬精神升華和淨化。規模浩大的、全聲樂的“第八”又把我們帶回到了早期,馬勒以規模浩大的樂隊、合唱、獨唱、童聲合唱來歌頌歡樂和榮耀。
馬勒的晚期三部曲就是《大地之歌》、“第九”和未完成的“第十”。這三部作品是馬勒在紐約期間寫的。當時,他擔任了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隊的指揮。馬勒在完成“第八”後被醫生告知身患重病且已來日無多,他發現自己來之不易的宗教信仰并不足以驅除兇兆,這使他陷于極度的失望,所以,馬勒晚年的三部曲被業内認為是“靈魂深處的黑暗”“對死亡與升華的平靜的接受”等等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要問古典音樂愛好者,你最喜歡馬勒的哪一部交響樂?肯定會有許多不同的答案,而且,人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對于馬勒的交響樂的“最愛”也會不同。馬勒音樂的感情容量、表現幅度都大大地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前任——時而欣喜若狂,時而郁郁沉思,有時會帶有自嘲的諧谑,有時甚至恐怖怪誕,許多篇章穿插以表達對人生奮鬥的崇敬和對大自然的贊美。
我有一次和一位學音樂的女士聊起這個話題,她說她最喜歡的是馬勒的“第六”和“第九”,我吃了一驚,因為這是馬勒最具悲劇性的兩部作品,可能也是他所寫的交響樂中分量最重的兩部。2009年2月,芝加哥交響樂團首次訪問上海,海廷克指揮的第二場演出就是“馬六”;2011年11月,西蒙特爾在上海大劇院指揮“柏林愛樂”演出“馬九”。這兩場音樂盛宴一直被樂迷啧啧稱贊。名樂團名指揮近年來頻頻來滬,現場欣賞過肯定也是人們喜歡這兩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吧。(周炳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