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遭遇親人離世時,周圍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節哀順變”。
這句話出自《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它一直被用來慰唁死者家屬,節表示節制,變表示事變。意思是,請家屬抑制哀傷,順應變故。與之類似的安慰還有“不要難過,請你堅強”。
對于一個剛剛經曆過生死離别的人,他如何能立刻做到“節哀順變”呢?
在中華傳統文化裡,我們習慣了“克己複禮”的約束,繼而去壓抑和控制自己的悲傷情緒。不去觸碰傷疤,以為它就會自然痊愈。
我們喜歡用掩蓋的方式去試圖忘記,然而悲傷卻是在緊密關系發生斷裂時自然觸發的程序,有失落就一定會有悲傷,悲傷不受人為控制,隻有正确走過哀傷,才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所以僅憑一句“節哀順變”,就真的能放下傷痛了嗎?哀傷如果被壓抑的太久,隻會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如果你周圍有人正在經曆傷痛,請别再對他們說“節哀順變”。
幫助他,引導他正确走過哀傷,才是我們首要的任務。
關于如何協助哀傷者度過哀傷,心理學家沃登(1982)提出以下方法:
NO.2
幫助悲傷者接納死亡的事實
在最初的階段,生者需要開始接納“死不複生”的事實。隻有接納了事實,才能面對因死亡而引起的複雜情緒反應,尤其是突然死亡。
親友在毫無準備下接到噩耗,心中必有強烈的不真實感,最好的做法便是鼓勵生者面對死亡,談論失落。
NO.3
讓悲傷者接納哀恸是痛苦的
大部分哀恸的情緒都是令人不安的。
例如:無助、憤怒、愧疚、緊張、焦慮、壓抑和悲哀等。
在喪失親人的初期會出現麻木、幻聽、幻覺、幻想、混亂、托夢等行為。
引導生者表達情緒時,談到與逝者的往事,最好從正向的回憶開始,即使正向的情緒很少,也應想辦法鼓勵談逝者的一些好處,或過去曾經共享的美好回憶。
NO.4
幫助悲傷者适應死者已不存在的環境
幫助悲傷者處理依附情節。對悲傷者而言,頓失一位長期親密的依附者,必然會陷入無助、恐慌、茫然與苦思。依附關系的深淺直接影響生者的哀傷程度,與逝者感情越深,越難從依附關系中走出。
所以,需要幫助生者确認,他與逝者之間的依附關系已經結束。
NO.5
悲傷者需要把感情轉移到新的關系
不同人的哀傷期時間不盡相同,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悲傷者需要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關系。
我們應該去了解,悲傷者在處理與逝者關系的過程中面對的問題,有的人是舍不得離開已經全毀的家園,或是想要盡快離開讓人難忘的傷心地。
有的人則認為自己将感情從逝者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建立新的關系會愧對逝者,甚至認定根本沒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
我們必須協助悲傷者面對這些質疑,并做适當的處理,不要鼓勵還處在劇痛中的人做任何改變生活的重大決定,或進入一個新的親密關系中。
因為在極為悲傷的時刻,情緒尚未穩定,難有好的判斷,容易影響未來新情境的适應或新關系的建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底色畫法。
,
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