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像真有感應似的,我一下想起了47年前的此刻,跟我的同學們确認,47年前的今天應該是我們上山下鄉去農村的日子--1974年2月15日--這是一個我們難忘的日子。對于我、對于我同學,那一天隆重地我們由一個個中學生成為了一個個農民,還有一個帶些文化色彩的稱号:上山下鄉知識青年。
47年前的今天,我記得在縣城的火車站,鑼鼓喧天,好像沒什麼彩旗,但是似乎有一些條幅,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内容。
一同下鄉的大約有100名左右同學,同學們的親屬、縣裡、學校領導到車站來送行。眼淚、囑咐、依依不舍是那時的畫面,天氣的溫度應該還是很冷,春暖乍寒時節,一群16歲、17歲、最大的應該是18歲的孩子啊,剛剛離開學校,我們就要離開我們自己的父母親人,去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當時叫做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做新時代的新農民。
火車汽笛響徹,車輪碾壓着鐵軌向前跑去,帶我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
下鄉的地方是承德縣上闆城公社。
我們此批下鄉同學分别被分配到此公社的當時叫東營大隊、西營大隊、卸甲營大隊、白河南大隊。我與其他14人被分配在東營大隊。學校、縣裡派了一些帶隊送行的老師和縣裡領導,一直把我們送到各個生産大隊。由于我也在下鄉名單中,正好我媽媽借此她作為學校的送行老師一直把我送到了東營。
火車停在上闆城北站。我們下鄉的同學在這裡分别去各自的大隊,剛剛與家人分離,再一次與同學告别。四個大隊的村領導、一些村民、趕着馬車到車站,來接我們上山下鄉的學生。
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當時我的爸爸正在上闆城出差工作。他得知那天是我下鄉的日子,早早地他從上闆城的街裡步行走約十幾裡路到了上闆城的北站,來看我,再目送我,到我下鄉的東營大隊去。
父親在家裡不苟言笑,很嚴肅,對我嚴苛。此時在上闆城北站的月台上也不曾有過多的言語,默默地看我乘坐馬車離去。
走了好遠,看他留在火車站的身影、與我揮手的形态時,我的淚水奪眶而出。初春冷風中爸爸的身姿、父親慈厚不語的愛至今刻在我腦海中。
到了東營大隊受到社員們熱情歡迎,剛剛到村裡的時候,我們沒有屬于自己的住房,暫時,應該是有大半年的時間裡,我們都住在一個大嬸兒家裡,那是隊裡給我們安排的一個住處,大嬸兒很熱情。我的母親代表學校把我們送到大隊裡,安排完其他兩個隊的同學,就一直陪着我,在我住的房間裡忙前忙後的,說這說那的。好似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其實我現在回想起來,話裡都是滿滿的不舍,深深的眷戀,無盡的擔憂。
晚上我的母親離開上闆城返回家。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第一次長時間的離開我的母親。我有了走向社會的第一個身份--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一名農民。
我的新生活從此開始,時間是: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五日。
現在想起來那難忘的離開家走向社會的第一天,我并沒有怎麼難過、難受、悲傷。我當時覺得,盡管我剛滿16歲,可那時,總是認為我已經是一個大人了,幹什麼都能行,記得我不曾掉什麼眼淚。但是爸爸的身影讓我灑淚了!回想起來,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可那時卻不能體會到兒行千裡母擔憂,感覺不到作為母親,作為父親,他們那時的心緒。現在,四十七年後,作為一位父親、一位姥爺我能夠體味到我父母親與他孩子别離時刻的心情:惆怅…難以言表。
寫于 2021年2月15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