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尤其是最近一年,我身邊有很多企業家朋友開始問我關于“家族委員會”的事情,要知道,這可是個洋玩意,正宗的舶來品。家族委員會、家族憲法還有家徽家訓被認為是傳承的三大法寶,企業想走得長遠,這三個東西必不可少。
我問他們怎麼想起來問“家族委員會”,回答無外乎兩個:錢難掙了;人也老了。
是啊,改革開放将近40年,野蠻生長的年代結束了,一部分企業面臨淘汰;第一代淘金者歲數也到了,想找接班人,所以由“跟着感覺走”到使用科學的工具方法了。
歐美那些豪門建立了這套制度,後來傳到了亞洲。可能水土不服,亞洲很多家族把這套制度引到家裡熱鬧一陣,就成了和尚的梳子,沒有什麼用了。說是儒家文化跟基督文化不一樣也好,說東西方人際關系有區别也罷,總歸是好東西用不好嘛。
第二代兄弟仨有矛盾,第三代兄弟倆還是有矛盾,到了第四代,李文達可是有四兒一女啊,這鬧起來還能了得。所以,“人和”被李文達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為了“人和”,李文達請回來三大法寶。
這裡我重點說說其中的家族委員會,因為規矩要人定,人與人的交流碰撞最重要,家族委員會是核心。我認為,要做好這個核心,有幾個很重要的點。
首先是契約精神
李錦記家族的第四代都有海外留學背景,面包牛奶的吃了幾年,也多了一點西方人可愛的耿直,這種“不圓滑、不變通”是契約的精髓。雖然都知道是為了家族好,為了企業好,但是你說我自己給自己做個套,束手束腳的,還得自己往裡鑽,這誰願意幹?所以說契約精神是個大前提。
發自内心的想把企業做好,并且願意自縛手腳限制行動,很難得,但這也是家族委員會的創始會員必須有的素質和精神。
其次是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用一些非必要動作表達重要性。我做了什麼動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通過這個動作表達什麼。舉個例子:女生經常抱怨男生不解風情,連花都不送。但女生在乎的真的是那一捧玫瑰花嗎?
儀式這個東西充斥着我們的生活,比如說我們的畢業典禮,生日聚會,上班要穿西裝打領帶等,這些都是。
李錦記家族委員會表達儀式感最具特色的是見面問好,要像這樣擊掌,大家體會一下這個動作多有激情和感染力;問候語也很特别:“今天你爽了嗎?”這句話有點東莞特色,你以為問問就算了,不算,李錦記還建立有“爽指數”,從一到十排出你的爽指數,就是你“爽不爽,有多爽,不爽的話怎麼讓你爽?”
最後就是強制性
這是最關鍵的因素。李錦記家族委員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着強大的執行力。家族委員會設立之初隻有李文達夫婦和五個子女,總共七個人,但搞得就很正式。比如訂立規矩之初,李文達媳婦,中間休息時上衛生間,結果晚回來30秒,按規定要罰款2000港币。30秒哎,又不是什麼大錯,再說在丈夫孩子面前被罰錢,面子上多過不去,所以就有點扭扭捏捏,老四李惠森堅持:“如果不交錢,我們就散會吧!”。
過了一會兒又中場休息的時候,李母又遲到了,結果又被罰了2000元港币,從那以後她再沒有遲到過。你說兒子罰親娘的錢,不孝哎。這就錯了,不是兒子罰的,是制度罰的。
還有一個事情最能說明強制性。香港1971年才廢除“一夫多妻制”,但是這個風氣不是一下能刹住的,所以我們看香港豪門經常小三小四滿天飛,李文達就提出“不準離婚、不準有婚外情”,小兒子李惠森補充了一條“不要晚結婚”,這就是“兩個不準、一個不要”。錢文忠先生評價:“想得好,做不到”。果然李文達把這個提議放到家族委員會上投票,結果沒有通過,最終沒有收入家族憲法,隻做為第三代和第四代成員之間的約定存在。
按照常理,李文達在家裡應該是說一不二的,但偏偏被否了。這一點就很厲害了,封建王朝的法治和現代法治最大的區别就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王”是不是也受法的約束。
家族企業中,“情”和“法”站在跷跷闆的兩頭,而家族委員會就是兩者微妙平衡的産物,跷跷闆一旦碰地,就game over,遊戲結束,很多企業把握不住這種平衡,所以設立起家族委員會就難上加難。比如情多了,小錯嘛,打個馬虎眼就過去了,其他人肯定有樣學樣,家族委員會的崩潰就難以避免;但是如果過分重法,那也失去了家族委員會的本意——一個聯絡感情,解決内部矛盾,謀取共識的平台。
我認為要達到這種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兩個東西分開,像李錦記做的那樣,“法”規定形式,“情”填充内容。你管你的,我管我的,這或許是對當下的家族企業們一個有益的啟示。
十年提案 為家族企業成長發聲
李惠森先生,是香港百年老字号“李錦記”第四代傳人之一。
乃李錦記家族第三代掌門人李文達的幼子,在李錦記家族第四代中,排行最小。作為經典家族企業掌門人的代表,從2008年開始至今,李惠森已是連續十年為家族企業發聲,呼籲有關方面及全社會關注家族企業的傳承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李惠森十年提案列表
2008 |
為家族企業傳承換代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
2009 |
進一步關注經濟危機下家族企業持續發展 |
2010 |
關于國家關注家族企業傳承與發展的建議 |
2011 |
關于重視培養家族企業接班人的建議 |
2012 |
關于鼓勵建立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分享平台的建議 |
2013 |
關于重視家族企業“創二代”培養,扶持家族企業群體自主成立組織的建議 |
2014 |
關于重視和鼓勵家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建議 |
2015 |
關于改進和創新家族企業新生代培養方式,實現由擁有财富的“富二代”向創造财富的“創二代”的成功轉變,再次延續“創二代”培育問題的建議 |
2016 |
關于對家族企業年輕一代展開調研建議 |
2017 |
關于深化家族企業年輕一代培養工作的建議 |
我國家族企業在未來10-15年,将迎來一個交接班的高峰。如何做好交接班,将是中國民企繼續發展的第一熱點,也是第一難點。如果說,财富、知識、技術等等,這些顯性的資源與能力,在接班時比較容易做到,可企業家精神,可能就最難于傳承。
還有,家族企業傳承,是以“家族”為大,還是“企業”為大呢?是要追求“基業長青”,還是“家業長青”?此外,未來,我們的民營企業家,是選擇做“企業家族”,還是選擇做“家族企業”? 家族企業傳承,這是一個大課題呀!
多年以來,很多企業都在探尋“富過三代”的基業長青之道,并作出了一個個重要的企業決策。幾年前,海鑫集團董事長李海倉突然遇害,其子李兆會後來傳承折翼的深刻教訓,使得更多企業家開始正視家族企業年輕一代的培養存在諸多問題。
權力、利益和角色,是家族企業傳承的幾個重要元素。為了杜絕将來内鬥的隐患,李錦記成立家族委員會,每個家族成員對以上元素的問題都分得很清楚。而将企業事務與家族事務完全分開,李錦記事實上已經走上現代企業治理方式。家族内部成員互不幹擾,既保證了家族對企業的完全控制,又為社會資源如職業經理人的進入敞開了大門。
李惠森的家族企業傳承兩會提案,道出了許多企業家的心聲和願望。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當他看到李惠森傳承提案相關報道,連連盛贊“不錯,有深度!”
傳承 既是“家事” 亦是“國事”
俗話說得好,百年樹人!無論是家族企業還是非家族企業,培養人才都不是一件一撮而就的事情。全國僅廣東一個省,每年的留學生出國留學費用,就達100億美元左右。這個龐大的數字下面,不僅僅有來自父母的“望子成龍”之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家族企業年輕一代的培養,希望讓子女學習歐美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從而讓自己的企業代代相傳、持續成長。
中國民營企業主“權杖”交接的種種對策,看似一件“家事”,可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結構轉型“新常态”這一大背景下,家族企業的延續和發展,已不僅是家族企業的“家事”,更還是“國事”;它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能否持續成長,其對國民經濟發展、就業問題解決,乃至保持社會穩定,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