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但五花八門的閱讀習慣中,有一些習慣是雷同的,其中比較有共鳴感的,就是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以說是閱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古今中外都比較盛行的一種讀書主張。更有一些名人将自己的讀書筆記出版成書,與廣大讀者分享。
讀書比較到底該怎樣做呢?
雖然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因人而異,但我認為以下三點是極其重要的:
一、要養成拿着筆讀書的習慣。
拿着筆讀書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可以用筆輔助閱讀的工具。
科學研究證明,人在閱讀時,尋找下一行第一個字會浪費1/3的時間。也就是每當我們閱讀3個小時,就要浪費1小時在尋找下一行上。
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随時在書上做标記,寫心得。
在書上做标記、寫心得我也有一些個人認為比較好的習慣與大家分享。首先我們将閱讀分為泛讀、精讀和反複閱讀。尤其對于一部經典書籍,泛讀、精讀與反複閱讀的結合更有利于我們吸收書中的精華。
我通常習慣于在泛讀時使用鉛筆,精讀時換成帶顔色的筆,反複閱讀時換成另一種顔色的筆。
為什麼這麼做呢?
我先說說泛讀的意義。泛讀是為了了解全書的大緻内容和結構,讓自己心裡清楚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哪裡,那麼這一部分在精讀的時候,就可以重點閱讀。
泛讀時用鉛筆,可以大緻标出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或者寫一些提示性的關鍵詞,讓我們在精讀的時候更加注意。
精讀與泛讀大為不同。泛讀時所關注的信息,在精讀時有可能受到肯定,也有可能被推翻。所以,在泛讀時用鉛筆做的記号,在精讀時可以修改。即便不修改,在精讀時換成帶顔色的筆,做的标記會更醒目。
精讀時,有兩種做筆記的方式:
第一就是用筆畫出關鍵的句段和詞語(書中的好詞好句、經典名句就可以在此時标出來)。
第二就是在書頁面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當時的閱讀心得。
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建議,即便書中一大段都是你所喜歡的内容,也最好不要用線逐行全部劃上,這樣不僅讓書看起來缭亂,反而更讓你看不出重點。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在這一段的左側劃一條豎線。在反複閱讀時,如果依然覺得這段重要,可以再劃一條豎線(豎線越多,代表這段話越重要)。然後可以用帶顔色的筆劃出段落中的關鍵詞,這樣更有助于記憶。因為人們的記憶,幾乎都來自于一個個的關鍵詞,而不是整段的話或者故事。
反複閱讀時,做記号,以及在頁面空白處寫感悟的步驟都與精讀時完全相同。但是,随着閱讀次數的增加,或者讀者閱曆的不斷增加,寫在書上的感悟肯定也有很大變化。不同顔色的筆記,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思維方式的不斷成熟的軌迹。
二、摘錄書中的經典語句,可以為日後的寫作積累素材。
讀書做書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對于熱愛寫作的人,或者學生而言,書摘是提升寫作水平的極其重要的方法。
我們在學習寫作的時候,往往要學習名人遣詞造句的方式,那麼書摘就是我們遣詞造句的模闆。我們也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借鑒或者引用這些書摘,以提升整篇文章的質量和意境。
書摘可以用兩種載體,一種是電子版,即建立一個專門做書摘的word,把所讀過的書的經典語句都打在上面;另一種是用筆工整地抄寫在本子上。
上學的時候,我有專門摘錄經典語句的本子,但是現在,我更習慣把經典語句保存在word文檔上,一方面打字比寫字效率高,另一方面,文檔可以随時打印出來,整理成冊。
第三,寫書評(或者讀後感)。
在創辦“越讀時間”之前,我很少寫書評,自從寫書評開始,我發現過去讀書隻停留在非常淺的層面上。甚至,過去讀過的絕大多數書,我已經忘得一幹二淨了。
很多人以為寫書評門檻很低,其實不然。書評并不是讓你介紹一下書的内容,以及表面意思。而需要你挖掘一本書最深層次的思考,甚至是作者本身都未曾有過的思考。寫書評是對讀書行為的一個升華,也是對讀書人思想的一個升華。
一篇好的書評,不僅可以讓你“學以緻用”,還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最重要的是,到此為止,這一本書已經被你完全“吃透”了。相信,你再也不會“忘記這本書”,或者“不理解這本書”了。
最後,再補充一點,我并不贊同将讀書筆記做成類似手賬的形式,不建議将讀書筆記做成美術作品或者書法作品,這不僅會大大降低我們的效率,在後期我們回顧筆記的時候,也不便于浏覽。
簡潔、直觀、分類明确的讀書筆記,是最理想的。
希望我的分享能讓更多喜歡讀書的小夥伴受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