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來,心頭幾多感慨,親人離去,萬千悲傷凝聚,滿懷悼念之情。
于清明節祭祖,曾有外國人不解問道:
中國人每年虔誠祭拜祖先,真的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
其實,于國人而言,清明節祭祖,是為了尊重逝者,敬畏祖先,是為了給已逝親人送去寄托與悼念。
甚至是在祭拜過後,明白來日并不方長,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趁早盡孝,别等失去了方追悔莫及。
01、清明,是中國祖先的法力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對于國人而言,清明節不僅是一個曆史傳統的節日,更是對已逝親人的悼念與追思。
無疑,清明時節,是中國祖先的法力!
兒時祭祖,長輩們領着晚輩們,去踏青掃墓,然後在祖先墓碑前與孩子們分享先人們的偉大事迹。
各家各戶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再折幾根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以前不解,為什麼年年都要孜孜不倦地祭祖。
是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嗎?還是為了讓自己活的心安?
小時候不懂,等長大離家後,為了生活遠走他鄉,為了家庭的幸福,日出晚歸,熬夜加班。
為了生活奔波勞累,每天在各種社交中不敢做真實的自己,漂泊異鄉,常常思念故鄉,懷念兒時的美好時光。
而每年的清明節,就是讓你對過去的美好懷念的節日。
清明時節,讓你不忘初心,牢記祖輩的教誨,想起他們為生活努力奮鬥,熱愛生活的模樣,也在警醒我們要努力生活,不抱怨,不逃避,積極樂觀對待生活。
記得作家史鐵生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隻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我們能夠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滿懷熱情,其實是祖先的福澤恩惠,是祖先艱苦奮鬥精神的熏陶!
02、清明,是不忘本
清明節是“将生死并置”的節日,一是紀念感恩,二是維護新生。
幼年時,長輩們領着晚輩去踏青掃墓,待我們成家立業後,我們也會領着孩子們祭祖,一代傳承一代,子孫們滿堂相聚,一起修墳墓,挂燒紙錢、供奉祭品。
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這些禮節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
另一方面,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内容。
一個人真正直面死亡是什麼時候?或許就是當父母辭世之時。
小時候常聽家裡老人提起,人活着,最重要的還是要落葉歸根。
小時候明白,等人到中年,父母老去後,才慢慢理解了落葉歸根。
清明節的存在,是為了讓子孫後輩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在警醒我們:做人,切不可沒了根,忘了本!
03、清明,學會以愛告别
人這一輩子,會與無數人相遇,也會與無數人告别,而清明節的存在,也是希望我們活着的人,能夠放下心中的執念,讓逝者安息。
而清明時節,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以愛告别,好好活着。
在豐子恺書中,有這麼一段對祭祖的描述,他兒時祭祖特别隆重,清明節三天都得給祖先祭拜。
第一天祭拜自家村的墳墓,第二天,祭拜大家墳,最後一天便是祭拜自家祖先。
在每年的祭拜中,長輩們難得齊聚暢聊,幼孩們天真爛漫,也是在讓祖先們心安,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大家齊樂。
世事無常,人有悲歡聚散,生死離别總是難免,清明節日,希望我們帶着愛繼續熱愛生活,學會看淡無常人世。
人到了一定年紀,最怕聽到的便是親人的離去,最害怕生離死别的畫面。
但也希望大家能正視死亡,那些離開的人,或許從未離開,永遠活在了我們的心中。
春風猶如如一把剪刀,剪不去縷縷思念,帶不走一段段閑愁,飛花似夢語,夢不完暖暖畫面。
清明景色依依,祭祖煙霧細細,訴情悲頌别離,敬香哀悼難替,惟願生者安,誠把逝者憶。
清明時節,願所有在乎我的人和我在乎的人,
願我們都能熱情洋溢地活着,以愛之名,不訴離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