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雖然因為多嘴多舌受了宮刑,不過在此之前他已經有了一個女兒叫司馬英,最奇的是司馬英生的兒子楊恽,居然不吸取教訓,竟也和他的外公一樣禍從口出,最後竟然死于一條成語“一丘之貉”上,令人噓唏,甚至于啼笑皆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查實這也和英主漢宣帝有關,雖然這是一個貶義詞,英明的漢宣帝在裡面也扮演了一個比較尴尬的角色,人生本來就有點兒無奈。
一丘之貉:一個土山裡的貉。比喻彼此同是醜類,沒有什麼差别。
《漢書·楊恽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故事一: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恽,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 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将霍光謀反,楊 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 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恽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 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贊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産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仆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 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恽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恽便說:“遇到一個這 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拟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 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 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産的貉一樣,毫無差别 呀!”就這樣,楊恽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誰呢,被免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 “前漢書”:“楊恽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 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将 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别,像在同一個山丘裡生長的貂 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 譏诮的口吻。例如說有一群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 是好人,就可說: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
故事二:
話說漢宣帝時代,有一個有名的士大夫叫做楊恽。這人還頗有來頭,他的父親就是曾出任漢昭帝相國的楊敞,最有意思的是他還是“史聖”司馬遷的外孫(母親是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還遺傳了其外祖父的桀骜不馴的文風,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漢宣帝把曆史名著《史記》公開刊行,“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無意中為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以後再說)。隻是,也因為他的桀骜不馴、鋒芒畢露,最終也像其外祖父一樣锒铛入獄,還被判處死刑,嗚呼哀哉!
那麼,他是怎樣為一條成語而被腰斬冤死的呢?
楊恽因為出身世家,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文才頗為了得,有些學者還認為其文章《報孫會宗書》頗有司馬遷的著名檄文《報任安書》的風骨。據說楊恽為人輕财重義,奉公守法,廉潔無私,曾力主革除官場貪污受賄的弊端,整頓吏治,這正與勵精圖治的英主漢宣帝的治國方略不謀而合,頗得好評。他還因告發霍氏家族作亂有功,封平通侯,後又因有治績,位列九卿。史載他“全家擔任公卿、兩千石以上的十人”。這樣的顯赫身世也養成了其恃才傲物、不能容人的性格缺陷,往往激揚文字之間得罪了很多朝中顯貴,埋下了被殺的禍根。
要說楊恽的輕财重義,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據《漢書楊恽傳》載,其母司馬英去世之後,其父楊敞續弦,而楊恽對後母很好,像親娘一樣孝敬,後母後來也死了,因為膝下無子,留下财産數百萬讓楊恽繼承,楊恽卻沒有将這筆财産獨吞,而分給了後母的幾位家人。同樣地,視錢财如糞土的楊恽,在父親死後,其本人又将繼承的500萬的财物,全部用來資助有困難的宗親,就這樣把上千萬财物散作浮雲,一點也不心痛。
保持着這份視富貴如浮雲的心,步入仕途的楊恽當然也是嫉惡如仇,頗有其外祖父司馬遷那種“出污泥而不染”的鐵骨铮铮,一身正氣地與大小貪官過招,大膽地進行揭發,敢于向皇帝死谏。
這樣,便落下了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的尴尬局面。
而且性格耿直不會轉彎的楊恽(不愧是太史公的好外孫),“每有忤己者必欲害之”,恃才傲物、争強好勝的結果,當然是被朝廷顯貴們當作靶子,明槍暗箭一齊射擊。尤其是與之失和的九卿之一太仆(近似乎皇帝的車隊長)戴長樂的緻命一擊,可謂是不死都脫層皮。這就順利誕生了一條令人哭笑不得的成語:一丘之貉。
話說有一次,作為著名士大夫的楊恽在朝中開會,商量國是,很像司馬遷一樣敢言的“炮筒子” 楊恽聽說匈奴單于被人殘害,他居然借題發揮有感而發:“這個殘暴匈奴單于也是罪有應得,該死的家夥!我聽說他專門聽信讒言,殘害忠良,不虛心納谏,是一個是非不分的君王,結果是死于非命,國家也處于四分五裂之中,從來都是昏君誤國。秦朝就是一個榜樣,要不是秦始皇、秦二世專橫跋扈,就不會那麼快就亡國,也許現在我們還是秦朝的人,漢國甚至于沒有立國的可能也。正因為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的君王就像從同一座山丘裡出來的貉一樣,大都喜歡聽信讒言,最終也全都逃不脫亡國的宿命。”于是一條著名的成語由此落地生根(這爺孫倆也真不是蓋的,都是創造成語的曆史牛人,“重于泰山”就源自司馬遷之手)。不愧是曆史世家熏陶出來的猛人,說話一套一套的,楊恽這話當然在理論上沒有一點錯誤,錯在真小人因此而進讒言要搞死他。因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楊恽的政敵早就想找茬收拾他,尤其是“草根皇帝”劉詢在民間流落時結識的鐵哥們太仆戴長樂,一直懷疑楊恽在背後說其壞話要暗算他,也早就想找個機會參楊恽一本,順便讓楊恽下油鍋,以一洩私憤。
所以一聽到這種“腹謗”意味甚濃的議政話題,簡直是如獲至寶,立馬就上書告發楊恽沒大沒小,借商量國是之機诽謗朝廷,無人臣之禮。史曰“以主上為戲(即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當然是想讓楊恽以言入罪,說他近乎大逆不道。這一下,楊恽想不倒血黴都不可能了,禍從口出也,和他外祖父司馬遷如出一轍。因為再淡定的皇帝,也是不能容忍别人把自己戲說為專門聽信讒言的昏君,雖然楊恽本意也許并不如此。
因為漢宣帝雖說是一個英主,曾不幸流落民間也能體察民間疾苦的他,甚至上位之後也基本上能勵精圖治、虛心納谏,有容人的肚量,更加不會像古代的昏君一樣随意驕奢淫逸、殘害忠良。也就是說,他根本不是那種昏君的同類(不是一丘之貉也),而是大大有為的皇帝,以他接納龔遂直言不諱的治亂言語的肚量來做參照系,原本對楊恽此種沒有特定含義的議政言論,也應該是有免疫力的才對,那怎麼就在此種子虛烏有的“議論入罪”上犯迷糊并中招了呢?
這個,問題當然就出在了他的寵臣身上,于是也在“聽信讒言”上像古代昏君一樣陰溝翻船。
這個當然當事人楊恽也難脫幹系,誰叫你像你外祖父司馬遷一樣IQ爆棚EQ零蛋呢?把無關緊要的人得罪就算了,居然皇帝的鐵哥們你也敢得罪,沒死過啊,當然是要把你往死裡整大卸八塊才解恨了。
所以,經過與皇帝“好得像一個人一樣”的戴長樂喋喋不休的極力添油加醋、煽風點火,把楊恽平日裡對漢宣帝不滿的許多壞話一古腦兒全抖了出來,這一下原本脾氣很好的漢宣帝也火大了,因為再有修養的人、再謙虛的人也是在意别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你不贊揚我就算了,還壞話講盡,居然還把我和古代昏君視為“一丘之貉”,這他娘的也太不給面子了吧?
所以怒不可遏也有點失去理智的漢宣帝,甚至于不顧給自己的“曆史分數”減分的危險,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馬就把“曆史冤大頭” 楊恽(和他的外祖父司馬遷湊起來簡直就是“冤大頭世家”)革職查辦,很是吃了幾天極不好吃的牢飯,後來予以釋放,貶為庶民。
于是,“一丘之貉”這一有點性感也有點貶義的成語,因了敢言的太史公倒黴外孫的故事流傳至今,始料不及,誰叫他們家都是善于創造成語的曆史牛人呢。
這還沒完,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楊恽,後來還因為寫文章諷刺時政直接丢了卿卿性命,果然是禍不單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