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狐狸說儀式感就是:“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算起來2021年12月31日或者2022年1月1日并不比别的某一天多上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也必然不會比别的某一天少上幾分鐘乃至幾秒鐘。但是單位裡聚了餐,喝了紅色黃色的酒,彼此提前祝賀了新年,大街上也多了各種年節的裝飾。心裡沒來由的有些喜悅,躍躍欲試地想總結下2021,暢想下2022……大家不都是這樣做的麼。
但是想到過段時間的工作總結還沒寫,果斷停止了從衆的步伐,然後無處投放的力比多需要找個地方存放。
小的時候家裡的老人總是說“這一天也沒多少也沒少啥,吃得平時也吃,穿的平時也穿,沒啥好過的”,聽了以後心裡總是有點無來由的黯淡。長大了就特别喜歡儀式感,大概也是力比多的投注吧。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讓某一天或者某一刻與其它日子其它時刻有所不同?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我們有需要表達而未必能被滿足的願望和需要
我們的老祖宗敬天敬地敬日敬月,所以我們有了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我們還敬風敬雨敬河敬海敬山敬樹,所有的這些儀式都是希望通過祭拜,而收獲安甯,獲得豐衣足食的生活,哪怕對象是一棵樹。
藍小的時候村子邊上有兩棵百年以上的大柳樹,逢年過節都有幹兒子幹女兒去樹下拜上幾拜,奉上好吃好喝,系上紅綢,焚上幾支香,放上幾串炮。
這種敬畏除了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文化傳遞,也源于我們有期待有願望,而我們貌似到現在看起來還是無法完全掌控我們的生活,而我們這些期待和願望還是需要一個出口。
至少從心理上講,當内在的願望和需要被表達以後我們的内在就可以獲得一些甯靜。
尤其是這些内在的願望和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那麼一點點“過分”的願望和需要的時候,我們内在會有沖突和對抗。
比如我們期待2022年世界和平、無災無難、考試的全過、炒股的全紅……,是真的期待,不是嘴上說說的。但是我們理智的超我馬上就會蹦出來說“你想的美,這不現實”,我們就難受了。如果超我沒蹦出來,當真了,我們百分之九十九就要失望的。這種内在沖突好像确實有些矯情。
而寄情于斯就不同,我就這麼想的,我告訴斯,我真的希望2022年世界和平,斯要幫我,我盡力了,不實現是斯的問題或者是斯問題的問題。理智的超我總不能因為我想了想就批評吧,理智所以美好的願望不犯法對吧。
我們經常需要通過儀式感進行重要性标的
前些年身邊很多朋友會為了兩件事争論:一是結婚到底要不要婚禮?二是結婚要不要彩禮?
你怎麼回答?
朋友們最後給了兩個問題一緻地回答“要”。
關于彩禮有朋友這麼說,“我不在乎是99999,還是100001,三十萬也行,五萬也好,老人一輩子辛苦,以後,我可以用各種方式送還給他們,但是要是必須要的,因為我要他們知道我很重要,我在我自己心裡就是這麼重要,他們也要知道!”
咳咳……,說得有點遠。
我們知道基本上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每天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在我們身邊,大部分根本不會被我們注意到。
被注意到的外部環境的刺激作用于我們的感官,被感知以後轉化為神經沖動,傳送到大腦,大腦進行信息的加工。
所以就簡單了,被注意到的相關外部刺激越多,我們大腦接受到的信息就越多,錨定的就越深刻。儀式感就有這樣的作用。
有重要性,就有意義,意義對于我們當然是有意義的。
抛開目的論,儀式感讓我們看到生活和生命
楊绛先生曾說“在年輕時認真經曆生命的曆練,方能在歲月中優雅地老去。”
藍覺得難得在于認真兩字,認真的經曆,所以不會放棄,不會打倒,不會輕視,不會糊弄自己,不會耽于曾經的悲傷,不會沉醉于幻想……,就在這一時這一刻,認真地對待。
這時候我們才真的看到生活本身和生命本身。
儀式未必盛大而繁華,可以是老友滿足的開始這一天前必然沏上酽酽的茉莉花,可以是“圓桌派”司機睡前的一杯酒,可以是“蘇”每次手工之後必用毛刷撣去實際可能不存在的灰塵,等等
儀式感重要的是“感”,而非僅僅儀式本身。我們追逐網紅的腳步,為打卡地大排長龍,也許是一種;一杯熱茶,在玻璃窗裡看呼号的北風肆虐,也許是另一種。
你的“感”在哪裡?
2022年還有最後一天,似乎我們也需要一點儀式感來告别2021,迎接2022,放棄總結之後藍去擺個沙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