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秘的喀納斯到多彩的紅土地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共同繁榮發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誼深厚
雲南和新疆
各族群衆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繪就了一幅民族團結進步和美新畫卷
為生動講述在黨的引領下邊疆地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描繪邊疆各族群衆以實際行動向黨的二十大獻禮,深情告白“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喜悅之情。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雲南省委網信辦聯動内蒙古、遼甯、吉林、黑龍江、廣西、西藏、新疆共8個邊疆省區黨委網信辦主辦,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報客戶端、雲南省媒體融合重點實驗室·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策劃執行并聯動8個沿邊省區主流媒體,聯合推出融媒體聯動産品《8省區網媒大聯動·我在邊疆望北京》。今天一起來看第七期:“石榴花開别樣紅”。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雲南是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新疆共生活着56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在雲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而對新疆來說,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新疆發展進步的根本基石。
在昭蘇天馬機場,文藝工作者表演節目慶祝新疆首個高原機場正式投入運營。李亞峰 攝
始終牽挂着雲南各族群衆,黨的十八大以來,兩次親臨雲南考察指導、三次給雲南幹部群衆回信,要求雲南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對雲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雲南發展擘畫藍圖、指引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次赴新疆考察調研,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在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老達保村的拉祜族群衆在村裡彈唱。楊宗友 攝
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全國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努力奮鬥。雲南和新疆,各族群衆攜手前行,共畫同心圓,逐夢新時代。
今年1月,一則“新疆牧民騎馬舉國旗送冬奧健兒出征”的短視頻看得人熱血沸騰,溫泉縣紮勒木特鄉木塔裡甫·米吉提就是其中一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他作為運動員騎着馬高舉國旗入場。“每次看到國旗,心中都會油然升起自豪感。”木塔裡甫說。
木塔裡甫·米吉提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現場。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阿比拜 攝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沿着指引的方向,新疆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曆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會教育。
疏附縣托克紮克鎮中心小學率先在喀什地區農村學校實現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全覆蓋,學校還開設了戲曲、書法、國畫等興趣課程,很受歡迎。
在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紮克鎮中心小學,學生們在上體育課。丁磊 攝
“我們牢記囑托,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學生學習成長全過程。”該校校長阿依努爾·阿蔔杜喀迪爾說。
如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深深紮根。亮出黨員徽章的大叔阿布都加帕爾·猛德感動千萬人;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校長庫爾班·尼亞孜推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鄉入村生活化項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點一滴浸潤各族群衆心田……新疆各族兒女在祖國大家庭裡團結一心、攜手奮鬥,激發出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工作。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81個,建成互嵌式居住的村(社區)4783個、小區9223個。
團結和美鄭家莊。洱源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三營鎮共和村委會鄭家莊,生活着漢、白、藏、傣、納西、傈僳、彜7個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嵌入式聚居村。
村裡的老人都還記得,60多年前,7戶藏族、2戶傣族遷入了鄭家莊。村民們手把手教他們生産生活經驗,讓他們很快适應并在鄭家莊紮下了根。改革開放後,藏族村民發揮懂藥材、懂經商的優勢,在外面闖出了一條路子,又回村帶領其他民族的村民做起了藥材生意。如今,村裡60%以上的年輕人常年在外做中草藥營銷生意。
七個民族親如一家。洱源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我是藏族,我媳婦是白族,我們都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習慣。”藏族村民小組長楊秀弟說。在鄭家莊,各民族間相互通婚占60%以上,有的家庭甚至由3個不同民族組成。
各民族之間不分彼此、親如一家,将關乎民族團結的一切大小事列入村規民約,已成為鄭家莊的常态。
“我們都是鄭家莊人”。經過多年的融合,團結意識已深入鄭家莊人的心裡,成為大理州“共建共治共享的典範、自治德治法治的榜樣”。
鄭家莊群衆學習《談治國理政》。洱源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每年中秋節,村裡都要組織各族群衆舉辦“中秋團圓飯”。全村700多人在“團圓飯”裡話鄉情、謀發展,讓外出經商務工人員記住鄉愁,吃出家人團圓的味道,增強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同體意識,引導村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24年來,“中秋團圓飯”從未間斷,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越來越多。
鄭家莊的中秋節。洱源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鄭家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7個民族一家親,同唱民族團結之歌、共譜民族團結之曲、齊圓民族複興之夢,成為了雲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縮影。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雲南各族兒女正沿着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确道路闊步前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深,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強,不斷向前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各族群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貌(2020年9月21日無人機拍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鄒懿 攝
“新疆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達裡雅布依村村民帕坦木汗·買買提艾力笑容燦爛。2019年,依靠黨的好政策,帕坦木汗一家從沙漠腹地搬遷至設施齊全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起了小超市,丈夫還加入了村裡的大芸種植加工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腰包越來越鼓。“我們要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努力奮鬥讓日子更甜。”她說。
南北貫通的河灘快速路從烏魯木齊紅山公園腳下穿過。闫鵬 攝
新疆基本實現了城鄉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能穩定就業;醫療、社保、安居等民生工程全面推進……正在布爾津縣杜來提鄉衛生院中醫館接受治療的阿肯齊村村民馬繼維激動不已地說:“現在,村民們不用去大城市也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條件,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這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我們每年将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衆生活質量顯著提升。”阿勒泰地委委員庫麗努·努爾哈力表示,今後要一年接着一年幹,讓群衆生活更幸福。
8月22日,俯瞰阿拉山口站停放的中歐班列(無人機拍攝)。陳乾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喀什經濟開發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及口岸經濟帶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新疆已經從相對封閉的内陸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烏魯木齊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吳衛表示,海關要繼續在保通保暢、提速增效上下功夫,大力推進數字化口岸建設,積極創新監管模式,助力中歐班列跑出“加速度”,繼續推動重點樞紐通關能力建設,切實将新疆打造為沿邊開放和内陸開放的高地。
幸福司莫拉。楊峥 攝
深秋時節,站在中寨司莫拉村口的農耕文化觀景台上遠眺,隻見依山傍水的農耕文化體驗區一片綠油油,彩色水稻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勾畫出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打卡。
彩色稻田。資料圖
沿着火山石鋪築的石闆路走進雲南省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寨門,四周綠樹成蔭,獨具佤族特色的房屋錯落有緻,村民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等宣傳标語随處可見,激勵着各族群衆感恩奮進、團結進步。
民俗文化廣場。趙勇 攝 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供圖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有着500多年曆史的司莫拉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風吹”是司莫拉的真實寫照。
2014年以來,司莫拉通過整合民族團結示範村、美麗鄉村、交通、旅遊等項目,先後實施了危房改造、通暢工程、亮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了司莫拉禮堂、民族文化活動廣場、民俗文化陳列館等,中寨從“貧窮小山村”變成國家AAAA級景區。
如今的司莫拉進村道路幹淨寬敞。趙普凡 攝
近年來,司莫拉佤族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基礎設施提升的同時,傳統耕種模式也在改變。村裡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發展了茶葉、核桃、萬壽菊等經濟作物,帶領村民增收緻富。
與此同時,司莫拉佤族村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助力村民穩定增收。2020年6月,在黨支部引領下,司莫拉幸福佤鄉旅遊專業合作社建了起來,統籌村裡鄉村旅遊發展。
村民在廣場上休息。胡超 攝
“我們圍繞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把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把産品變為商品,商品變為禮品,讓我們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騰沖市清水鄉副鄉長、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說,鄉村旅遊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純收入從2019年的11448元增長到2021年的18860元。
遊客在司莫拉佤族村拍照留念。林碧鋒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在脫貧攻堅中因地制宜,因族施策,精準幫扶,推動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千年跨越”,和全省全國實現了同步小康。騰沖市司莫拉佤族村是其中湧現出來的典範。
各族群衆共同邁向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曾經貧困落後的民族地區換了新顔,各族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邊民富、邊關美、邊防固的良好局面不斷鞏固。
“妹妹,店裡生意還好嗎,一定要注意身體,周末我去看你。”9月25日,聽到電話那頭姐姐趙豔霞的問候,新疆巴楚縣英吾斯塘鄉阿特恰帕爾村村民肉仙古麗·阿布力孜心裡暖暖的。
趙豔霞(右)幫助肉仙古麗擺放貨物。古麗努爾·如孜 攝
趙豔霞是巴楚縣人民法院的一名幹部,2021年11月和肉仙古麗結為親戚。自那時起,兩人便以姐妹相稱。在趙豔霞的支持下,今年7月,肉仙古麗在村裡開了一家便利店。“我們要做永遠的好姐妹。”肉仙古麗笑着說。
自2016年起,新疆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當地各級幹部職工與各族基層群衆結對認親,親如一家的生動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截至目前,累計走訪各族群衆1.86億戶次,辦實事好事2670多萬件。
疏勒縣疏勒鎮陽光社區居民開展聯誼活動,同跳一支舞、共唱鄰裡情。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尼加提 攝
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新城片區新城西門村與“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結為共建村;疏勒縣洋大曼鄉阿亞克其蓋圖克村幼兒園、小學的近40名孩子,與全國13個省區市30多個城市的一些個人、家庭和團隊結成36對“石榴花”親戚;居住在和田市吉亞鄉團結新村的各民族534戶群衆攜手并進,發展設施農業緻富……
金秋時節的新疆,成熟飽滿的紅石榴綴滿枝頭。新疆各族兒女像天山青松一樣根連着根、心連着心,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唱響新時代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贊歌。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馬灑村。資料圖
山明水秀,文化悠長。到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馬灑村的人,無不被這裡400多年的曆史文化積澱所打動。
人們不禁會問,這個地處中越邊境、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内最大的壯族侬支系聚居村,如何實現漢族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美美與共?
馬灑村貌。資料圖
走進新建的村史館,一件件老物件,喚醒馬灑四百多年的曆史碎片和記憶。馬關縣馬白鎮宣傳幹事唐翎說,館内珍藏着的進士王秉福答卷很受遊人青睐。王秉福闡明的“乃合天下之大,而業足以蓋之。極萬世之遙,而德足以垂之”的觀點,至今傳為佳話:“團結奮鬥,守望相助,方能幹出大事業。”
如今,村史館已成為凸顯馬灑鄉村文化、留住鄉村記憶的文化地标,更成為倡導鄉風文明、培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的陣地。
方寸之間沁香悠遠的匾文化,在馬灑尤為引人矚目。在寬敞的神蛙廣場旁,文化走廊裡,一塊塊鈎沉曆史和文脈的匾額,引人駐足。唐翎說,村裡保存下了20多塊匾額,有鼓勵教育的“和丸教子”匾,也有點贊五世同堂的“祥開五葉”匾,不一而足,時間最遠可追溯到19世紀。
馬灑神蛙廣場篝火晚會。文山州民宗局 供圖
400多年的曆史積澱,孕育了馬灑豐富的民族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集中,共有8大類60多項。其中,紙馬舞、手巾舞、侬人古樂、銀器制作等,尤為發揚光大,是馬灑文旅的金字招牌。
今年75歲的高天合,是州級侬人古樂傳承人,十裡八鄉聲名遠播。他說,侬人古樂源自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音樂,20多種旋律和曲譜靠口口相傳至今。
馬灑村鄉村旅遊節。文山州民宗局 供圖
“百年來,旋律沒有變,但歌詞作了修改。”高天合笑着說,“歌唱新時代新生活!”如今,馬灑侬人古樂隊從當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40多人,老中青都有,定期開展表演。
走進村裡的首家農家樂甜小築,四合院内品種繁多的多肉植物欣欣向榮。“既裝點綠化美化環境,也是最佳的旅遊商品。”主人鄧光瓊笑着說。5年前,鄧光瓊請村内木匠師傅将老宅改造成具有濃郁壯家特色的小院,并将壯家特色菜進行了改良創新,還融入了舂粑粑、制作花米飯等特色體驗。甜小築迅速走紅,成為馬灑不可錯過的旅遊打卡點。
“錦壯紅飯節” 文山州民宗局 供圖
“旅遊業的興起,盤活了各方資源,美了村莊富了村民。”馬灑村黨總支書記蔡宗幸介紹,為實現民族特色旅遊村建成有人運營、有人管理的目标,馬灑村委會和馬白鎮其他9個村委會及部分村民抱團組建了集體經濟聯合體——馬關縣白瑪裡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投資150萬餘元,建設叢林探險、遊泳池、觀光車等娛樂設施,鄉村旅遊運營步入了正軌。
“下一步将發展森林旅遊新業态。”馬灑把目光投向了3000多畝原始森林。打好“文遊牌 生态牌”,古村馬灑正不斷奏響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樂章。
馬灑村侬人古樂。資料圖
馬灑村提供了一個觀察雲南民族文化工作的藍本。做好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用新的時代精神诠釋解讀傳統經典,以鄉村旅遊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為契機,推動符合潮流、群衆認同的正能量文化在基層“擴面”。
七彩雲南,山川獨特、風光秀美,人文神秘、風情萬種。在雲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全面推進,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百川歸海,交融彙聚成中華文化之“大美”。村村寨寨傳唱着感恩共産黨、感恩、感恩新時代的歌曲,“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成為雲南各民族的共同心聲。
雲南、新疆
一個坐落在祖國的西南邊陲
一個位于祖國的西北邊關
手足相親,共望北京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
指導單位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
主辦單位
雲南省委網信辦
内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遼甯省委網信辦
吉林省委網信辦
黑龍江省委網信辦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策劃執行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報客戶端
雲南省媒體融合重點實驗室·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
聯合出品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報客戶端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号
活力内蒙古
東北新聞網 北鬥融媒客戶端
中國吉林網 吉林網絡廣播電視台 · 吉視通客戶端
黑龍江網
廣西日報·廣西雲客戶端 廣西新聞網
廣西廣播電視台移動客戶端廣西視聽 廣西網絡廣播電視台
西藏日報·西藏日報客戶端
西藏廣播電視台·珠峰雲客戶端
新疆廣播電視台·絲路視聽客戶端
聯合推廣
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平台
湖北廣電·長江雲 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甘肅日報·新甘肅
廣西日報·廣西雲 貴州日報·當代先鋒網
安徽日報·安徽日報客戶端 青海日報·青海日報客戶端
江西廣播電視台·今視頻 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
湖南日報·犇視頻 湖南·紅網
天津·津雲 西藏廣播電視台·西藏衛視
重慶廣電·第1眼新聞 北京網絡廣播電視台·北京時間
湖南廣電·芒果雲 浙江廣電·中國藍新聞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 山東廣電·閃電新聞
黑龍江廣電·極光新聞 江蘇廣電·荔枝新聞
吉林廣電·吉視通 東莞廣電·東莞廣播電視台
海南廣電·視聽海南 海南廣電·三沙衛視
湖北廣電·湖北衛視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來源:雲報客戶端
編輯:張音笛 王豔(實習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