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80後。
回憶小時候,筆者第一首喜歡上的歌,是聖鬥士星矢的主題曲《ペガサス幻想》(天馬座的幻想),那時候筆者也就是三歲左右的光景,還住在奶奶家老城區的平房裡。
那時候,哪裡會對搖滾樂、流行樂有概念,但是卻被這首歌曲激昂的旋律和情感飽滿的演唱所吸引。
後來,年紀大些了,時常在家裡的大錄音機上聽家裡大人放着磁帶裡的港台流行歌曲,記得家裡有羅大佑的、李宗盛的、張國榮的、還有四大天王的。這隻是現在回想起來還能記得的。
在後來,随着年紀慢慢長大,也開始認識歌手、歌星,也開始學着唱流行歌。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是從武俠連續劇上學周華健和任賢齊的歌,再後來,就到了華語樂壇最後的黃金時代了。
筆者,和筆者那幫一起出生在80後的中年人們十分幸運的在成長的歲月裡沐浴了那個時代的光芒。
尚記得在筆者在讀初中的時候,筆者年輕的音樂老師走進課堂看了看手中的教材,便把教材擲在課桌上,對着筆者這一幫孩子說道:“這些老掉牙的歌,咱們不學了,今天咱們學這首歌。”然後音樂老師便在黑闆上抄下了《白桦林》的曲譜和歌詞。後來,我們又在課堂上學了王力宏的《唯一》、孫燕姿的《風筝》、周傑倫的《星晴》、五月天的《溫柔》等等等等。
絮絮叨叨的回憶了童年往事,那個年代,那個年代的歌現在依然在筆者播放器的歌單裡。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那時的歌壇,不僅僅有這些年輕的有才華有天賦的歌手,其實在那時的歌壇裡,把這些歌手高高托舉起的是那些作詞人、作曲人、制作人和唱片公司。
作詞人和作曲人的創作生命裡要比歌手更加的堅韌與深厚,比如一名作詞人、作曲人可以陪伴好多位歌手的演唱生涯。
像是林夕老師,從他出道至今一共寫了4000多首歌詞,他的詞陪被數代歌手演唱,也陪伴着無數歌手走上歌手的巅峰,像是大家最為熟知的張國榮、黃耀明、陳奕迅、王菲、楊千嬅。
而作曲人陳小霞老師更是從1981年出道,其演唱過陳小霞老師作品的歌手更有張國榮、張信哲、陳奕迅、王菲、莫文蔚、梁詠琪、張惠妹、楊千嬅、劉若英、張惠妹、田馥甄、林宥嘉等等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更有《成全》、《十年》、《可不可以不勇敢》、《魔鬼中的天使》、《殘酷月光》等等。
像林夕與陳小霞老師這樣的樂壇重量級詞曲創作人在那過去的時光中結伴出現了一群人,羅大佑、李宗盛、李焯雄、姚若龍、黃偉文、李偲菘、李偉菘、高曉松、方文山等等等等,數不勝數,當然鑒于筆者積累有限,上述列出的老師們也隻是筆者喜歡的。
然後由歌手、作詞人、作曲人、樂手等等工作人員一起傾力打造的金曲與專輯便會被送進唱片行,被人們買回家,去聆聽歌中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由于有優質的作詞人和作曲人的陪伴,歌手在他們身上吸收到很多養料,這些養料可讓歌手更懂得這首歌曲的内涵,從而可以唱的更動人心。
在那個年代,歌手也不滿足于隻是唱歌,或許不是每一位歌手都可以作曲或是寫詞,但是他們了解自己想要用歌聲或者說專輯表達的概念、觀點、思想以及态度。
那時候歌手以及作詞人、作曲人、制作人追求的是什麼?
打榜和拿獎。
記得那時候港澳台和内地有着許多的音樂排行榜和各類樂壇頒獎盛典,有優秀的歌曲和專輯才可以屹立在榜單巅峰、囊括樂壇中的各個大獎。
在這個追求的鞭策下,所有的從業者無論歌手、作詞人、作曲人在創作上精益求精,而且有這個大環境,從業者間相互的競争也讓他們在碰撞中迸發出更耀眼的火花。
現在呢?
那些華語樂壇的榜單幾乎消失了,那些頒獎典禮,也隻剩下台灣金曲獎勉強支撐局面。
曾經精益求精的創作态度在失去了養料豐富的土壤後,也漸漸枯萎。
這裡說的土壤,指的并不是歌迷群體。
因為創作者在創作時面對的對象是自己,因為這是從創作者内心世界中投影出來的作品,所以土壤指的便不是歌迷群體。
創作者們的創作生命也是有限的,就像是近幾年裡,已經越來越少的看到那些作詞作曲的前輩老師們寫出的歌曲了。
沒有了這些前輩們供給的優秀詞曲,年青一代的歌手們,開始努力的把自己變為創作人——或者說在“公司”的主導下被包裝成唱作人。
但是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能在一個方向完美釋放然後獲取一定的成就,這已經是天賦努力與運氣完美結合了。
不過這種包裝也被很多年輕的歌手們喜滋滋的接受了——我不是單純的歌手啦,還是一個會寫個有才華的唱作人。
但是這些所謂的唱作人寫出的歌實在是幼稚得很,或者說業餘,甚至他們其中有些人的作品聽起來讓人覺得似曾相識般的熟悉。
記得有這麼一則故事——在歐洲有一個年輕人,有一天他拜訪了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并告訴作曲家,他寫了一首樂曲想請作曲家聽一下然後給些意見。作曲家随着年輕人來到音樂廳,樂隊演奏了年輕人的樂曲,作曲家在傾聽演奏的過程中頻繁着摘帽戴帽。等演奏結束時,年輕人詢問作曲家為什麼會頻繁的摘帽戴帽。作曲家說因為我在這支曲子裡遇到了很多朋友,所以要向他們表示緻敬。
而為什麼說華晨宇可貴呢?
我們再說回歌手需要的是什麼?
通俗的來說,就是要唱的好,或者說唱的相對較好。比較客觀的來說,華晨宇的唱功應該說是比較好的那一類歌手了,哪怕不是最頂尖的,距離塔尖也不是很遠。
如果說唱功是天賦與人體發聲結構不斷聯系磨合的結果,那麼唱得好便要求歌手能夠唱出感情或者說唱出表達。
現在的歌手們,選秀出來的、經過音樂學院培養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有多少隻有好的漂亮的嗓音,但是唱出的歌卻寡淡如水。
而那些所謂的創作歌手,有多少人詞差得不堪一讀,又有多少人的曲子不堪一聽?
這是為什麼?
因為歌手們失去了老師。
作曲與作詞的創作者們是一首歌曲靈魂的締造者,同時也是引導歌手與歌曲靈魂共鳴的引路人,他們是師者。歌手跟着這些師者學會的是明白方向——明白自己想要表達的,明白了自己音樂道路上的去處,也就是可以說會有比較成熟的音樂創作觀。這也是過去許多歌手在推出專輯時都會有一個核心的概念,一張專輯裡的歌曲也都是圍繞概念進行表達。如果有小朋友不了解的話,可以翻一翻那些老專輯(提幾個比較年輕的歌手和樂隊吧,比如周傑倫、五月天、陳奕迅、吳青峰、孫燕姿、張惠妹等等等等,不了解的小朋友去聽聽吧)。
而華晨宇的優秀在他年紀輕輕就有細膩的感知,同時也有比較成熟的音樂創作觀,他的歌曲有着他對世界的觀察,有對世界的感悟,是世界投射在華晨宇心中後折射出的印象。華晨宇的作曲也是和歌詞作為契合的,這正是由于華晨宇有比較成熟的音樂創作觀才能對作詞人清晰準确的傳遞出自己想要的歌詞,也正是由于這創作觀比較成的緣故使華晨宇在歌詞方面的鑒賞能力相當有一定水平,所以才會有曲子旋律與歌詞的契合。
現在有些樂評人,因為捧而捧、因為黑而黑,無非就是收了這家的錢或是收了那家的錢,為了熱點,為了博眼球而寫。
李宗盛老師說過,如果把歌迷當做豬,天天頓頓的喂豬食,那麼歌迷有一天就會真的變成豬,就再也消化不了人類的食物了——到那時,好的音樂就會被差的音樂排擠,就如劣币驅逐良币——就像現在抖音、快手神曲、粗制濫造的網絡歌曲、喊麥等等排擠着那些被用心創作的音樂歌曲。
隻是華語樂壇的複興不能隻靠華晨宇,也不是所謂節目打出的“當打之年”的概念就可以複興華語樂壇。華語樂壇的複興要靠歌手,更要靠整個音樂工業産業鍊上的每個崗位每個人,樂評人、作詞、作曲、專輯策劃、專輯制作等等等等。
希望華語樂壇真的可以複興,希望我們以後可以聽經典老歌,也有很多新歌可以讓我們陶醉的聽下去記得住,就像是我們年輕時經曆的那個年代,我們聽着歌度過一個個午後,哼唱着度過了那時的時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