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ilex 來源|科技唆麻(techsuoma)
以往,微信每一次發布新功能,都是一次産品經理們花式解讀層出不窮的大型半命題作文考試。
昨天,微信又一個重磅功能上線。收到推送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又一次展現舌燦蓮花的好機會”來了。
但蹊跷的事情在于,不過是吃完一頓簡單的晚飯,微信官方賬号“微信收款商業版”就悄然删除了相關的官方推文,甚至在整個社交平台上也幾乎沒有留下痕迹,我甚至以為穿越了……
按照微信的安排,今天開始是連續兩天的“2019微信公開課”。這幾乎吸引了所有關注微信動向的人們的注意,這個“薛定谔的新功能”就更難引起注意了。
不過,密切關注今天“2019微信公開課”的我們在其中找到不少了蛛絲馬迹,幾乎可以斷定新功能真實存在。
在官宣的推送中,這個新功能被定名為“網上店鋪”,目前已經設計的功能包括:
後台入口藏在微信收款商業版小程序裡,需要有營業資質才能入駐:
建立商品時,可以看到的維度還比較少,但是已經可以選擇包郵或者加入運費:
店鋪創建成功後,就能以小程序碼的形式進行分享:
掃碼進入店鋪是這個樣子,和常見的點外賣非常類似:
功能被設定為三種場景服務:
場景一:社區餐館,熟客微信加好友,微信訂餐,店主送貨上樓。
存在問題:微信上沒有菜譜,全靠熟客的記憶和店主拍的不清晰的菜單下單,而且店裡忙起來的時候,店主一不注意微信消息,就會錯過訂單。(下圖1)
場景二:服裝店,客戶上門頻次低,老闆上新在微信群、朋友圈發通知
存在問題:微信裡沒法上貨,全靠圖片和文字描述,關于顔色、尺碼、庫存數量等問題,每天與客戶重複溝通的場景特别多,效率極低。(下圖2)
場景三:水果店,換季新品做優惠活動,在微信群裡和朋友圈通知
存在問題:微信上看到了,但是不能直接下單,比較麻煩。另外,商家接到顧客訂單後,需要用手抄寫備注是誰?買了什麼?買了多少?很麻煩。(下圖3)
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順帶在消費後還占住了一個拉回購的入口:
總的來說,“網上店鋪”功能是微信在入局移動支付之後,再一次向電商消費鍊條的上一環邁了一步,通過為商家提供成熟平台,提升交易效率和體驗。
而在今天早些時候的“2019微信公開課”中,微信重點提到了将重點拓展“社區小店”的使用場景,并為開發者提供“物流助手”。
如此看來,上面聊到的疑似偷跑“網上店鋪”功能正式發布已經可以說是遲早的事。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圍繞微信生态建立起電商平台,并不是一時興起。比如微商城類的有贊、微店,社交電商類的拼多多,這其中或多或少有騰訊投資。
但以目前在數據層面的表現來看,“微商城”更像是品牌通過發券、拼團等玩法進行核心用戶運營的方式之一,營收層面的貢獻依舊有限。
所以,不管“網上店鋪”有無前期的資源傾斜,對微信既有的電商格局都談不上有太大影響,微信這一功能的上線,其實反映了更多多的問題。
1
微信如今面臨什麼問題
一方面是體驗:
微信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
作為一個“巨無霸App”,面臨的直接問題是承擔了過多的職能。日常生活/工作溝通、内容消費、社交、娛樂、甚至是購物。
這造成的問題是,用戶預期與實際體驗的錯位。
關注了八百個微信号,但始終找不到想看的内容;打開朋友圈,朋友分享的日常生活沒有幾條,微商新款、朋友公司動态你先了解了一個遍。
盡管如此,微信依然在瞻前顧後地做加法。
比如,小程序自誕生以來已經解鎖了百餘項能力,一開始隻能從“發現-小程序”進入,到開放小遊戲後,一度因為分享機制成為影響群聊體驗的罪魁禍首。
尚未灰度測試過的時刻視頻突然就出現在微信 7.0 中,讓不少用戶摸不着頭腦;但内測截圖多次流出的訂閱号App又遲遲不見蹤影。
微信目前的思路是劃分不同的信息池。
比如”看一看“改版,試圖讓朋友圈回歸生活,重塑一個“内容圈”,以此縮短用戶的使用路徑,減少負擔。
而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不少的讨論是關于朋友圈什麼時候能推出類似微博的關鍵詞屏蔽、分組浏覽等功能,本質上源于微信承載了太多即時通訊以外的功能。
“網上商店”的想法把便是經常進行“刷屏級操作”的微商、實體店主的内容收攏,本質上依然是盡可能将混雜的信息進行整合,是微信過去一直在做的嘗試。
一方面是競争:
我們在整個 2018 年的大環境來看,其實能看出的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用戶規模的競争已經漸漸轉變為使用時長的競争。
按照目前微信官方披露的最新數據,微信月活為 10.82 億,基本頂到了網民總數的天花闆,這意味着用戶規模已經很難再上一個台階。
但另一個的趨勢是,用戶使用時長的增長潛力被進一步發掘。
《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年秋季大報告》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月總使用時長增長達到 32.2%,而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增長亦有 26.7% 的增長。
這就意味着,新的行業競争成為了“使用時長”争奪戰,把用戶更長時間地留在自家的産品中,成為當下産品運營的下一步。
在之前的那篇《微信的信息流之路,就是張小龍的套路》我們已經聊過,訂閱号的信息流,實際上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信息流,而更像是訂閱号的“微博化”,基于順序 Timeline,以“關注”作為推送依據,本質上來講,内容總有刷完的一刻。
“好看”功能的推出是将内容消費的邊界從你的關注,拓展到你整個社交關系網所覆蓋的内容;
“網上店鋪”則是多給出一種争取使用時長的可能性,将本就大量存在于微信中的交易場景進一步收攏在自己的平台中:
一方面幫助微信搜集以往錯過的交易數據,另一方面通過提升交易體驗,培養在微信中的購物習慣。
本質上,都是為微信這艘大船在“時長紅利”的海洋中再上了一道保險。
2
以及面對“下沉市場”的長遠考慮
無論是說共享經濟失意後,尚無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風口”出現,還是資本運作進入保守節奏以後,市場早已沒有“風口”存在,過去的 2018 年在互聯網創投領域的确是泛善可陳。
其中,社區電商算是為數不多的一度掀起波浪的項目。
根據公開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從 2018 年 8 月開始,有至少十幾家社區電商項目拿到融資,總融資規模超過 20 億元,這在寒意之中顯得格外亮眼,蘇甯、京東等零售巨頭也迅速跟進。
從模式來說,社區電商将用戶以社區作為單位打包,通過微信群、小程序等作為交易平台。在拼團訂單完成後,由“團長”統一分發。
社區電商試圖解決了兩個問題:
1.覆蓋由于倉儲物流成本,超級物種、盒馬鮮生們暫無法覆蓋的三四線城市;
2.将經過拼多多驗證成功的,基于熟人關系的拼團模式複制到生鮮品類;
單一 SKU 的爆發式訂單,将有效壓低剛需性的生鮮品類的成本;而生鮮産品在打入下沉市場方面的有效性完全可以參考一下超市們在打折時,收銀台由大爺大媽排起的一條條長龍。
而從以往的動靜來看,騰訊對于下沉市場的偏好是顯而易見的。
翻看過去兩年的投資記錄完全可以看出,被不少人視為“下沉市場三巨頭”的 PKQ(拼多多、快手、趣頭條)背後全都有騰訊資本的影子。
在面對人口紅利消失,轉而進行“下沉”這件事上,互聯網公司不比普通人發覺得晚,行業已經大量布局。但騰訊跑得最快,砸下的真金白銀也最多。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騰訊系産品在滲透率上天生就有優勢,無論一線還是八線,微信都能夠有效觸達。
同理,作為手機中必備 App,微信在以“銀發一族”為主要用戶的下沉市場而言有着明顯優勢:無需單獨安裝 App,獲客門檻低、IM 軟件更高的被信任程度,這都是後來者短期内無法實質性突破的壁壘。
之前布局的拼多多、快手、趣頭條,外加偷跑的“網上店鋪”,騰訊算是當之無愧的“下沉霸主”了。
無論社區電商的形式最後能否經過市場驗證,成為可行的商業模式,微信都能及時跟進。
3
最 後
官宣再删除,這樣的偷跑事件在微信的曆史裡其實是較為罕見的。與以往提前幾個月開始小批量内測,但表面上依舊沉穩,最後是否發布也是未知數(比如傳了很久的訂閱号App)不同,微信這次的“網上店鋪”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盡管在剛剛結束的微信公開的分享中,并沒有關于“網上店鋪”的隻言片語,但從微信多次強調小程序在商業層面的想象空間也可以想到,“網上店鋪”多半會在近期面世,隻不過需要一個更合适的時間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