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氣污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
大氣污染可分為一次污染、二次污染以及複合污染。
一次污染:一次污染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源和人為源。天然源污染物是指由自然界産生的污染物,如火山噴發、植物釋放等排放的污染物。人為源污染物是指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活動所排放的污染物,包括燃料燃燒、工業排放、交通排放以及農業活動等。CO、SO2 、NOxNOx、PM2.5、PM10等,通常由污染源直接排放,被稱為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物是相對于一次污染物而定義的。排入環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理化作用或生物作用下發生變化,或與環境中的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物理、化學性狀與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稱為二次污染物,又叫做次生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相對于一次污染物而定義的。排入環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理化作用或生物作用下發生變化,或與環境中的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物理、化學性狀與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稱為二次污染物,又叫做次生污染物。
複合污染:上世紀70-90年代,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以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為主,并開始初步治理氮氧化物。在治理大氣污染過程中,出現了煤煙型污染、機動車污染及其他污染并存的局面。1997年,大氣複合污染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大氣中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結合,導緻臭氧污染和顆粒物污染的生成。它們的壽命較長,通過區域傳輸由上風向輸送到下風向。局地污染最終導緻區域污染,甚至産生重污染。
整體來說,以上各種污染相互疊加,均相反應和多相反應相耦合。局地與區域大氣污染相互作用的現象,即為大氣複合污染。除了污染産生的各種内部因素,氣象條件是制約大氣污染物傳播的重要外部因素。污染物在大氣中遷移、擴散、轉化取決于氣象背景。風向、風速、氣溫、氣壓、濕度、降水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影響污染物的時空分布與空氣質量。風速大,可以通過水平輸送和稀釋擴散效應降低顆粒物濃度。當空氣相對濕度較低,沒有形成降雨時,顆粒物的二次生成作用較強,PM2.5的濃度與相對濕度往往成正相關關系。但當空氣濕度大于90%時,易形成降雨,對空氣中的顆粒物有沖刷作用,将空氣中的顆粒物沉降到地面,導緻PM2.5濃度降低。
問:大氣污染防治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是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衆健康,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的法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8年10月26日進行修正,共8章129條。
主要亮點:
以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主線;強化政府責任;加強标準控制;堅持源頭治理;強化聯防聯控;信息公開和公衆參與;加大處罰力度。
主要内容:
一、強化責任和監督管理:明确政府責任、确定限期達标規劃制度、建立懲戒機制。
二、防治措施:以煤炭領域、工業領域、機動車船領域、揚塵領域、農業領域為重點,堅持源頭治理,突出污染物減排。
三、重點區域聯合防治:國家建立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統籌協調重點區域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重點區域内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确定牽頭的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展大氣污染聯合防治,落實大氣污染防治目标責任。國務院生态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指導督促。
四、重污染天氣應對: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機制,地方政府制定應急預案,根據預警等級啟動應急預案,實施停産、限産、限行、禁燃、停止建築施工、停止露天燃燒、停止學校戶外活動等應急措施,并鼓勵燃油機動車駕駛人在不影響道路通行且需停車三分鐘以上的情況下熄滅發動機。
五、信息公開和公衆參與:大氣污染質量标準、大氣污染物排放标準應當供公衆免費查閱、下載;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應當向社會公布;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公布電子郵箱等;對實名舉報的,應當反饋處理結果等情況;新生産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排放檢驗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重點區域内大氣污染來源及其變化趨勢應當向社會公開。
六、加大處罰力度:法律責任30條,涉及10個執法部門,監管違法行為90餘種,超标排放最高罰款100
轉載來自:山東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