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的這一段,中國人可謂是耳熟能詳。
陶淵明通過對桃花源的安甯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達出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于是我們常常能聽到人形容,哪個地方美如世外桃源,其實很多是言過其實了。
真正的世外桃源,在我看來,就是這裡——壩美。
你可能會想反駁我,隻從照片看來,這裡不過就是個歲月靜好的小村,美則美矣,其他地方也不是比不上。
壩美的特别之處,在于這裡四面環山。壯語中“壩美”的意思是“森林中的洞口”。從古至今,進出寨子都要靠村前村後兩個天然的石灰熔岩水洞。水洞分别長800多米,村民們需要在幽暗漫長的水洞中,摸着岩壁撐船進出。因為交通不便,多少年來壩美與世隔絕,不被打擾。
這才是陶淵明筆下真正的“桃花源”。
這樣的仙境,真實存在,就在雲南文山州廣南縣北部八達鄉和阿科鄉交界處。
說來,雲南真是個神奇的地方。除了大理、麗江、西雙版納,還有許多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小鎮小村,每一個都各具特色。壩美就是其中之一。
乘一葉綠色小舟,輕悠悠的緩慢行在水面上。
遠看進村的水洞,窄的好像隻能容一個人通過似的。不知穿過去的時候,會不會發生什麼離奇的穿越事件。
當地人說,要過這個水洞需要“三天三夜”。當然不是真的72個小時,而是因為這水洞的神奇莫測。
初進入洞中,眼前一片漆黑。船工有力的劃着船篙,帶起嘩嘩的劃水聲。若是遇上船工心情好,還會即興放歌。雖然并不能聽懂歌詞,可那曲調的歡暢還是能聽出來的。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洞中,歌聲缭繞、盤旋,直升天際,你會疑心自己到底身處何地。
行進途中,偶然遇到天窗洞開。透亮的光灑下來,就像是從黑夜進入了白天。水面宛如一柄上好的鏡子,完美地将周圍嶙峋的怪石、蔥郁的綠樹投射其中。伸手掬一捧水,清涼入心。
調皮的孩子會脫光了在水中玩耍、嬉戲。
如此三次進黑洞,三次又出,“三天三夜”的說法由此而來。
最後出得洞來,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充滿了少數民族風情的小村出現在面前。重山俊秀,雲霧缭繞。寬闊的田野綠油油的,生機盎然。遠處的風雨橋橫跨在村頭,背後不知誰家在做飯,袅袅青煙升騰。
這種感覺,讓我仿佛回到自己的小時候。沒有都市的快節奏,沒有摩天大樓的逼仄,一切都是自然又原始的模樣。
随意在寨子中走走,古老而優美的民居建築三三兩兩的分布在田野之中,天然的野趣包裹着人工建築的規整,格外有意思。紅色的外牆與周圍的綠色互相襯托,形成了一幅對比強烈卻意外和諧的景象。
細看建築,主要以落地和半樓居兩種杆欄式風格為主。通風又保暖,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雜物。當地人稱這種建築為麻欄樓,也有人稱吊腳樓。這些保存完好的老建築,向着遠方的客人介紹着這裡的曆史風貌。
寨子隻有100多戶人家、600餘名村民,都是土著壯族的沙支系。
寨子中高大的榕樹枝繁葉茂,巨型的樹根相互纏繞裸露在地面上,不知長了多少年,才長成如今這般樣子。在當地人眼中,這些榕樹就像是守護神,千百年來護衛着這裡,記錄着這裡光陰的流逝。
老人們會湊在樹下,納涼、閑聊,還會售賣自家親手做的美食。孩童們則肆無忌憚的在樹下嬉戲、玩耍。據說如果家族有重要活動,族長也會把族人們聚集到這裡,一起商議。
寨子中的人們少問世事,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
整齊的一壟一壟田地上,都是壩美人種下的希望。
寨子中随處可見轉動的水車、水磨等工具,雖然它們外表古樸粗拙,但并不是擺設或者裝飾,而是真的有實用的灌溉功能。同時也凝固了曆史,傳遞着遠古的文化信息。
當地人很熱情,會和你打招呼。
他們身上的服飾很吸引眼球,都是手工土布制成的,但一點都不土,反而有種質樸的質感。婦女多是黑底花格帕角包頭,黑、藍色上衣,黑色百褶裙或長褲,腳踩一雙繡花布鞋;男士則是黑色包頭帕,黑色對襟衣、寬裆褲。
整個村子遠離現代文明,靜谧之中隻聽得見家禽的聲聲啼叫,一切都是那麼古樸而自然。一山一水、一樹一木,都是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再現。
壩美純淨得就像一場夢,這裡的時間一定比外界慢了許多許多,人們才能過着一種返璞歸真、雞犬相聞的生活。
如果可以,我希望這裡永遠也不被人發現,永遠保持天真爛漫。
我是琰棱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