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區蔚藍的天空下,飄舞着五彩的經幡,而在經幡之下,布滿了一顆顆石頭壘成了小石堆,這些石頭有一個動聽的名字——“瑪尼石”,而那些石堆,被叫做“瑪尼堆”。
“瑪尼”是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吽”的簡稱。
“瑪尼堆”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等各種吉祥圖案,也被稱為“神堆”,藏語叫“瑪尼朵崩”或“朵崩”,有的稱之為“拉則”,即“山尖”或“山峰”的意思。也有不刻任何圖紋的各種小石塊堆成的石堆。它們是藏族人寄托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傳說中瑪尼堆的兩重意義
一是祈福和禳解;
二是供人們轉經禮拜。
尤其是在遠離城鎮和寺院的鄉野村寨,瑪尼堆更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所在。所以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無處不在的瑪尼堆擔負起了經堂和道場的部分功能。
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巒連綿的雪域高原上,他們認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靈。因而居住在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将此山神奉為部落的保護神,有的甚至當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來供祭。“瑪尼堆”是信衆們對原始神靈,主要是山神、戰神的崇拜之體現,是人與神進行對話之所在。
時至如今,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徒步或騎馬,隻要從“瑪尼堆”跟前經過,除了要摘下禮帽合掌頂禮外,還要往石頭堆上添一塊小石頭,虔誠者手搖轉經筒,口念“六字真言”,總是按順時針方向繞其左側轉過,有些甚至要旋轉數周,以便消災免禍,賜富延年。若乘車經過“瑪尼堆”時,在其面前也要大聲呼喊祭祀“拉則”。他們會一邊呼喊,一邊朝空中抛灑“龍達”,希望它能保佑旅行的人一路平安。
藏民們為了求得神靈的保佑,免受災難,徒步或騎馬過山口時,将事先準備好的一塊刻有藏文經文的石頭,畢恭畢敬地放置在山口處。如果沒有刻有經文的石頭,也可以拿一塊造型好看的石頭來代替。若無石頭也要設法放一塊骨頭或一塊布片、獸皮或一撮羊毛、頭發等均可,在祭放這些東西時要大聲呼叫:“拉索洛,神靈必勝!惡魔必敗!叽叽嗦嗦! ”
“瑪尼堆”如果在城市的街口或村旁路叉,每逢宗教節日轉經時或轉山時,人們必定來到“瑪尼堆”前,在其上面或旁邊點燃艾蒿或柏枝,并虔誠地向其撒糌粑、小麥粒和第一道青稞酒或濃酽的茶水,邊撒邊祈禱,進行煨桑祭祀。以求衆生平安、吉祥圓滿!
長此以往,随着人們不斷地添加,“瑪尼堆”不斷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則一座,多則數座。有的座座相連形成一堵神聖的牆。那牆被認為是人世與天地神祗的界線,又是人間與天、地、神祗的交彙點、連接點。
在北京也可以很西藏
北京798藝術區剛堅藝術中心門口的瑪尼堆,矗立在城市中這片土地上,向四面八方的客人們傳遞着友誼與祝福。它們是藏族兒女的樸實和坦然的象征,表達着藏族人民對遠方客人最真誠的祝福。
部分文字、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