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浙江道教道源洞

浙江道教道源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7 18:01:15

道書《雲笈七簽》中所述:第三十四天月山洞,周回一百裡,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屬姜真人治之。這裡說的三十四洞天,是指杭州餘杭區大滌山。

大滌山在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西南,大滌山有4峰,中有大滌、栖真、白茅、鳴風、龍蛻、歸雲、雷門等洞窟,皆道士羽流修真之處。其中大滌洞上下平劃如削,洞壁澤澗如黑玉,洞深百餘步。入内有響石2塊,叩擊發聲如鐘鼓。遠處一看,大滌山有頭有身子,像隻卧牛。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1

  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卷二十四《大滌山洞天》雲“此山清幽,大可洗滌塵心,故名。”大滌山不僅山水秀美,同時又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道教勝地。

宋末元初的思想家鄧牧(1246年~1306年) ,自稱三教外人,又号九鎖山人,世稱文行先生,遍遊名山大川,元大德三年(1299年),鄧牧到餘杭大滌山中的洞霄宮隐居。大德九年,元廷鑒于鄧牧的名聲,派玄教大師吳全節親至洞霄宮請其出山做官,被鄧牧嚴詞拒絕。隐居期間,鄧牧曾和沖霄觀道士孟宗玉編輯了《洞霄圖志》和《洞霄詩集》二書,詳細記載了該地宮觀、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記及遊覽、酬答詩篇。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2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3

據記載,從晉代起,已有道士居大滌山修道,鄧牧《洞霄圖志》卷三《大滌洞》條引《茅君傳》曰:"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滌玄蓋之天,周回四百裡,内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災祥之所,姜真人主之。"司馬承祯《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裡,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屬,姜真人治之。"杜光庭《洞天福地嶽渎名山記·三十六洞天》雲:"天柱山大滌玄蓋洞天,一百裡,在杭州餘杭縣天柱觀。"據此,道書将餘杭的大滌山、天柱山和臨安的天目山視為同一洞天。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4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5

《洞霄圖志》卷五載,郭文,字文舉,河内轵人。年十三,曆華陰山,石室中得石函,即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後晉室亂,乃入餘杭大滌山,依林為舍,獨居十餘年。《晉書·隐逸傳》亦載其事,曰:餘杭令顧飏與葛洪共造其舍,攜與俱歸。飏贈以物,不納,辭歸山中。王導聞其名,遣人迎之,居導園七年,未嘗出入。一旦忽求還山,導不聽,逃歸臨安,結廬舍于山中。病卒,葛洪、庾闡并為作傳。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6

《洞霄圖志》卷五又記許邁,稱許邁字叔玄,一名暎(多作映-引者注),後改名玄,字遠遊。與許遜、許穆為再從兄弟。初立精舍于垂溜,永和二年(346)移入臨安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有終焉之志,即今大滌山。後莫測其所終。至唐代,大滌山道教開始興盛。除張整、葉法善、司馬承祯等遊曆此山外,住山道士亦多著名者。

鄧牧、杜光庭、司馬承祯均為高人,對道學研究頗深,一生成就也頗高,所著道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7

大滌山中峰的洞霄宮是為當時整個大滌山中最為顯耀的一處道觀,南宋遷都臨安後,皇帝趙構下旨在晉唐時杭州城裡通往洞霄宮的古道的基礎上,改建成直通洞霄宮的禦道——西溪辇道,以方便遊幸洞霄宮,可見當時洞霄宮是何等榮耀。洞霄宮在道教典籍中稱為大滌元蓋天、天柱福地,自初創至全毀,曆近二千年,期間多次毀建。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始建宮壇于大滌洞前,為投龍簡以祈福之所”。吳越五代時,吳越王錢镠與高道闾丘方遠依地形山勢重建宮觀,奠定了洞霄宮的基址。北宋初,錢镠之孫、第五任吳越國王錢弘俶主動納土歸宋後,将天柱觀嘗改為天柱宮。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賜“洞霄宮”匾,自此定名。不久,诏道院詳定天下名山洞府二十處,洞霄宮列為第五,遇祈禱,封降禦香,遣官員入山,極受朝廷重視。元代初期,洞霄宮雖屢遭兵火損毀,但都獲得重修,規模甚至比昔日更加壯觀,重視程度亦比前朝更盛,至明清時期,洞霄宮日漸衰落,但依然是東南一方的重要道觀。解放後洞霄宮的殿宇建築還曾蔚為壯觀,後來逐漸遭到徹底毀壞,現今洞霄宮地面建築已不複存在,在空曠荒蕪的遺址上,隻剩下一截大殿基座、一座石拱小橋、一段斷牆殘垣。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8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餘杭大滌山)9

近年,杭州等地有識之士上書相關部門,希望能恢複重建洞霄宮,以期恢複道教盛狀,豐富杭州的曆史文化遺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