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最美中國戲》劇照。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核心閱讀
讓戲曲與園林相遇,将舞蹈、情景劇等藝術形式與戲曲結合……日前,戲曲文化創新節目《最美中國戲》第一季圓滿收官。節目以年輕化的視角創新藝術手法和表現方式,通過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融合,展現戲曲藝術的魅力。
夜幕降臨,北京頤和園内燈光璀璨,映出一番别樣的湖光山色。亭台樓榭間,縷縷唱腔傳來。德和園的古戲台上,融合了武術、街舞與京劇的表演,博得陣陣掌聲。
前不久,随着這場以“最燃生行相”為主題的表演落下帷幕,由人民日報社《國家人文曆史》雜志社、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等聯合出品的戲曲文化創新節目《最美中國戲》第一季圓滿收官。
戲曲走入園林,融戲于景以景帶情
從實景版昆曲折子戲《遊園驚夢》到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當戲曲與園林相遇,總能擦出别樣火花,綻放獨特魅力。
這一次,《最美中國戲》第一季也将拍攝地選在園林,在世界文化遺産頤和園中成立“頤和戲社”。節目将戶外園林真人秀和戲曲實景創演秀相結合,圍繞“臨川四夢”“醜”“生”“旦”“淨”等8個主題,青年戲曲人與嘉賓共同合作,最終呈現8期節目,讓觀衆“入戲”,獲得沉浸式體驗。
作為清代皇家園林,頤和園見證了中國戲曲的發展與輝煌。“古典園林與傳統戲曲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審美理念上高度契合,共同構成了‘最美中國戲’的概念。”《國家人文曆史》雜志社總編輯盛若蔚說。
相較于以往大多采用棚内錄制的戲曲類節目,實景拍攝的《最美中國戲》第一季打破了傳統戲曲演出的舞台邊界,提升了畫面的觀賞性。同時,這也給拍攝工作帶來了不小的考驗。“最稀缺的是場景資源。”節目總導演文曦若介紹,在頤和園内拍攝節目,難度超乎想象。園内不能進車,轉場拍攝費時費力,能用于調度的空間很有限。但為了保證每期節目的新鮮感,主創團隊不斷細化拍攝方案,對每處場景物盡其用,時常工作到深夜一兩點。
在遊客衆多的頤和園全實景拍攝、11天完成8期節目錄制……主創團隊克服種種困難,挑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換來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鏡頭中,佛香閣、知春亭、魚藻軒等建築,與異彩紛呈的戲曲表演一道構成一幅幅畫卷。融戲于景,以景帶情,令觀衆徜徉在獨特的中國美學情境中。“将頤和園作為故事場景和表演舞台,節目實現了現實時空與曆史時空的對話,又完成了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雙重‘活化’。”節目制作人王永剛說。
古老與時尚結合,平衡專業性與趣味性
頤和園的夜色下,莎士比亞與湯顯祖跨越時空相會,暢談藝術之美。不遠處的八角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傳奇愛情正在上演……節目第一期結尾,一場特别節目用“情景劇 戲曲選段”的方式展現昆曲之美。
每期節目末尾,專業戲曲演員及嘉賓都會在頤和園夜景中呈現一期特别節目。除了情景劇,舞蹈、音樂、朗誦等藝術形式也與戲曲碰撞、融合。戲曲總導演彭曉亮介紹,每期特别節目都融入了幾出名段,通過現代表演形式串聯起來,最終呈現在觀衆面前的不是戲曲展演,而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讓不了解戲曲的觀衆先歡喜,再喜歡,這是節目的期待。為此,主創團隊通過多種互動與觀衆建立溝通。然而,戲曲藝術有較高的欣賞門檻,真人秀則娛樂屬性較強,如何平衡專業性與趣味性間的關系,在年輕化表達的同時傳遞文化厚度?
節目組定下共識,要以戲曲為内核。節目總統籌闫雪介紹,節目從戲曲特點出發,設置了多個互動環節。“互動環節現場氛圍極佳,參與的嘉賓們有開懷大笑,也有汗水失敗,更能讓觀衆直觀感受‘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艱辛,敬畏感便會油然而生。”闫雪說。
此外,節目不僅有專家團隊把關,還邀請多位戲曲名家講解、演繹劇目名段,并由專業演員介紹戲曲的基本知識。每期特别節目還設置劇本圍讀、解析經典劇目等環節,其中的戲曲表演也由專業演員完成,在綜藝化的同時确保節目的專業性。
經典曆久彌新,走進年輕人心裡
《最美中國戲》的主創團隊中有不少90後、00後,面對戲曲這門古老的藝術,他們要從頭學起。文曦若表示,做完這檔節目,自己收獲頗多。很多嘉賓也表示願意進一步了解戲曲,“戲曲和我們的距離沒有想象中那麼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除了戲曲本身,德藝雙馨的老一輩戲曲藝術家們也感動着節目内外的人。一期節目中,京劇名家、83歲的梅派傳人李玉芙給幾位嘉賓說戲。盡管腿腳不便,但李玉芙仍堅持站在台上教學,“上了台就得站着”。“老藝術家對藝術發自内心的敬意,令人尊敬。”闫雪說。
看過節目,有網友這樣評論:“第一次靜下心來看戲曲節目,真的很驚喜,戲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人間百态喜怒哀樂。”節目總制片人劉兵表示,《最美中國戲》的宗旨就是将傳統文化與當代年輕人視角相結合,盡量保證戲曲原汁原味,努力做到融會貫通,“使傳統和流行交彙融合”。
讓年輕人愛上戲曲,《最美中國戲》為戲曲“破圈”增添了新可能。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關正說:“傳統藝術在今天要赢得時代的青睐,赢得年輕觀衆的支持。《最美中國戲》将綜藝節目與戲曲結合,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門藝術。國粹需要靠大家傳承,培養更多觀衆,戲曲才有更好的未來,才能永葆青春。”
大幕已落,但三尺戲台,薪火相傳。正如有嘉賓在筆記上寫的:“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應當擔負起使命,傳承與守護好中國的戲曲藝術。”
作者:本報記者 曹雪盟
來源: 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