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裡的最常見的一種題材就是把件,那麼關于把件的曆史,或者把件的來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像馬未都說的,把件開始可能隻是古人去攥一塊石頭,感覺心裡很安定,後來就有了玉把件。
這種說法其實很有道理,有些東西攥在手上比放在心裡更加安心。
把件看似常見,但其實它自古至今都是一種重要的玉雕題材,也是人們文化追求的一種把玩之物。
把件的文化
手把件是指能在手掌上欣賞和把玩的物件。它很小,但它有曆史,有時光的凝聚,有美的締造和解讀。
魯迅先生曾對它的概念進行界定,專指過去有幾間幽雅書齋的士大夫“清玩”的物品,在瘾足心閑之時,摩挲賞鑒之物。
從曆史上來說,手上把玩一個玉的小物件的傳統一直有,但關于把件的文化并沒有太多明确的記載。元代出土過能在手掌玩的玉石把件,但基本上沒有蔚然成風。
不過到了清朝,因為對和田玉的重視,和田玉藝術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玩風日盛特别喜歡小精品的年代,和田玉的把件,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玩賞家喜愛的藝術品之一,尤其得到文人的青睐。
我們能從影視劇中找到各種關于乾隆把玩和田玉的資料。
把件是文人貴族的最愛,一個把件在手可盤玩可怡情。魯迅曾評價,“瘾足心閑之時,摩挲賞鑒之物。”
作為一種能夠放在手中用來把玩欣賞的物件,它可以是精雕細刻,也可以是自然随性的器物。它是一個人與玉相互把玩、交流、感悟的過程……
把握,是個很有啟迪意義的詞,能體驗出深刻的内涵。手把件,雖然小,但方寸之間有大千世界。
把件與獨籽的關系
說到把件為什麼這麼火,這與籽料其實也有很大的關系。
往前推幾十年,和田玉的把件也許還沒有那麼火。那時候和田玉多是以器皿、擺件為主。那時候都講究料大,小東西沒人看得上,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但後來,随着籽料的珍貴,大家對籽料認知的提高,玉雕題材也随之發生變化。
我們知道大多數籽料的大小剛剛适合把玩。所以籽料的興盛也帶到了把件的興盛。
獨籽就是用一塊籽料雕刻,而籽料的形狀正适合把玩,所以獨籽的把件越來越火。
到如今,把件成為玉雕中最主要的題材,小而精成了和田玉行業的關鍵詞,而各種把件成了籽料中最多見的一種表現方式。
和田玉的美需要親手體會
有人說和田玉的美是一種溫潤含蓄的。
但這種美并不僅僅是視覺上,更多的是需要你上手體會的。 而把件就是讓你體會和田玉溫潤特性的最佳題材。
所以對于把件來說,雖然小,但要求卻不低。
首先,作為把件料,它必須是溫潤的。
我們講和田玉的油性,如果一個把件幹巴巴的那就失去了和田玉的一種手感。所以把件料料子可以略松一些,但油性要好。
這也是一些青海料或者俄料的把件相對較少的原因。青海料、俄料裡大件多,小件也多,但把件卻少很多。
其次,作為把件來說,獨籽是最完美的。
一件玉雕作品上既有雕刻的部分,也有保留原石的部分。你既能欣賞玉雕的美,也能感受到籽料原石的溫潤。
還有一種籽料很适合把玩,那就是沁料。我們知道,沁料需要盤,不盤的話容易幹!
所以一塊沁料的把件才能讓你真正感受到玩沁料的樂趣。
越盤越潤,越盤越油,各種瑕疵會變的不明顯,如此把件誰不喜歡呢?
作為把件來說,它是最能讓你體會到和田玉溫潤的形式,上手把玩它你就能理解和田玉溫潤是一種什麼感覺,這種溫潤是其它任何石頭都替代不了的。
把件的幾個注意事項
作為把件來說,它也有幾個要注意的事項。
有些題材并不适合把件類,比如觀音類,觀音類的題材适合擺放、佩戴,但不适合把玩。所以我們很少看到有觀音類的把件。
其次,把件要看它整體的造型。
作為把件來說,手上一握很舒服,這是最完美的形狀了。當然從雕刻上來說,它的整體造型要飽滿、規整。
有些把件雕完之後很咯手,或者說整體造型處理的很不舒服。那麼你把玩的時候也會感覺不太舒服。
還有就是把件不易太大,也不易太小。
作為把件,太大一隻手握不住,太小,找不到盤玉的感覺。 所以大小也要适宜。
簡單來說,作為把件,玉質要好,要溫潤。而從形狀上來說,要适合把玩,題材上要飽滿規整,如此就是一塊非常值得盤玩的把件了。
有些東西是看起來美的,有些是需要你親手把玩的! 在時光的長河裡,對手把件的欣賞是一次次旖旎的美之旅。
它精緻靈巧,既滿足了人們随身攜福的意願,又适合了人們随時手握把玩的意趣。 它存着的是雕刻者的性靈,融着的是把玩者的情思。
世事繁複的茶餘飯後,于掌中輕輕撫摸把玩,撫的是把件,品的确是那潛藏于内心不為外人所知道的平靜、堅定和一往無前。
讓自己的心更放松更安靜一些,你或許需要這樣一個玉把件……
了解更多和田玉知識,結交更多玉友,請下載藏玉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