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第幾子?"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扶蘇"之名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以此為名,表達了秦始皇嬴政對自己第一個兒子的喜愛,對他寄托了無限的期望然而事與願違,頗有賢明的公子扶蘇最終也沒能繼承帝位,延續秦之霸業,這樣讓後人紛紛猜測:"若使公子扶蘇為秦二世,秦是否不滅,更不會有漢、唐?"那麼公子扶蘇真的能繼承二世之位嗎?統一天下的大秦卻不出三世而亡與扶蘇有關系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第幾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扶蘇"之名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以此為名,表達了秦始皇嬴政對自己第一個兒子的喜愛,對他寄托了無限的期望。然而事與願違,頗有賢明的公子扶蘇最終也沒能繼承帝位,延續秦之霸業,這樣讓後人紛紛猜測:"若使公子扶蘇為秦二世,秦是否不滅,更不會有漢、唐?"那麼公子扶蘇真的能繼承二世之位嗎?統一天下的大秦卻不出三世而亡與扶蘇有關系嗎?
1、 悲慘童年,護子心切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相由心生,此話由秦始皇嬴政十分親近信任的國尉缭所說,可信度是極高的,尉缭也幾次想要離開嬴政身邊,還是蒙恬、李斯等人苦苦相求,最終以國尉之職扶助秦國,入朝為臣。尉缭隻看到了嬴政兇殘無情的一面,卻不曾想過這與其經曆有關。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嬴政出生于趙國邯鄲,父為當時的秦國王孫異人,隻不過當時異人是被送往趙國邯鄲的質子,因此地位十分低下。而商人出身的呂不韋認為異人"奇貨可居",于是上下打點,讓異人認父親的寵妃華陽夫人為後。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昭襄王發動滅趙的邯鄲之戰,派王齮圍攻邯鄲,趙國上下群情激奮,想要殺死在趙為質的異人,而在呂不韋的謀劃下,異人得以逃回秦國,後又在華陽夫人的努力下被立為太子,最終成為秦莊襄王。異人平步青雲的代價,便是嬴政十分的童年,異人雖然逃回了秦國,卻将嬴政與母親抛在趙國,趙人欲殺異人不得,便想要殺了嬴政洩憤,因為母親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藏起來,為了隐藏身份,嬴政不得不改名為"趙政",這也成了嬴政自認為一生為數不多的污點之一。經過了東躲西藏,嬴政也十歲了,這一年,嬴政的爺爺秦孝文王即位,父親也被立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然而在趙國的悲慘生活讓嬴政的心靈飽受摧殘,到了秦國鹹陽宮,嬴政也不得不如履薄冰,但好在他最後成為了秦王。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此時的嬴政隻有十三歲,但作為長子,嬴政毅然決然擔負起這個重任。因年少,嬴政将國事委于呂不韋,可嬴政并沒有閑着,而是積極學習,好早一點掌權,也就在這期間,嬴政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扶蘇,這個孩子對于嬴政的意義非凡,因為悲慘的童年,嬴政把自己滿滿的愛都給了扶蘇。"虎毒不食子",嬴政雖然面相薄情寡義,雖然尉缭第一次見到嬴政時認為"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雖為暴君,可嬴政自上位以來從未濫殺過一位大臣将軍,與當時其餘六國的國君有着鮮明的對比。當母親趙姬的寵臣嫪毐趁秦王嬴政舉行冠禮時發動蕲年宮之變,被嬴政平定時,在殺死母親與嫪毐所生二子,也就是自己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後,嬴政久久不能釋懷,此時的嬴政已初為人父,此次叛亂若非自己發現及時,手握重兵,估計剛出生沒多久的扶蘇也會這般死去吧。
2、 長子叛逆,幼子乖巧
随着秦國統一步伐腳步越來越快,壓在嬴政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還必須無時無刻發揮帝王權術,于是乎與扶蘇有了些疏遠。但讓嬴政沒想到的是,長子扶蘇越來越"不像"自己,大秦以"法"治國,嬴政也讓孩子們從小學習法律,但相比于法家,扶蘇對儒家、墨家的興趣更大,更讓嬴政生氣的是,無論是郡縣制、焚書坑儒、造十二金人、北築長城、南征百越,都有扶蘇反對的聲音,不知何時,這個讓自己欣喜萬分、聰慧善良的長子,竟然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
而相比于日益"叛逆"的長子,幼子胡亥要讨喜很多,與長子每每诘問、忠言逆耳不同,最小的兒子胡亥更讨喜一些。秦始皇統一六國,自認為天下既定,加上中年得子,自然是雙喜臨門,因此對幼子胡亥的要求并沒有向其餘的兒子那麼嚴格,索性讓他做個"纨绔子弟",畢竟扶蘇再怎麼和自己唱反調,但秦始皇的心裡也明白,長生是不可能的,扶蘇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最适合的國君人選,但自己正值壯年,儲君之位急不得。
3、 不立儲君,北上曆練
秦始皇嬴政對東方有長生不死之藥的說法還是深信不疑的,但從他自稱"秦始皇帝",并希望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傳之無窮可以看出,秦始皇還是對死亡有一定的認知的,哪怕他讨厭群臣說"死"這個字,但人終有一死。不立儲君的另一方面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正值壯年,盡管"立儲以嫡,無嫡立長",但要馬上立長子扶蘇則還不是時候,為何?畢竟有一個被架空了四十一年的秦昭襄王的例子在前,還有便是曾經幫助自己平定嫪毐之亂的王叔昌平君叛變了自己,他們身後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身影——楚,秦楚聯姻由來已久,架空秦昭襄王的芈八子便是楚人,秦昭襄王早年的秦廷上基本是楚國外戚,而嬴政的王叔昌平君也是楚人,甚至在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時,因為昌平君的反叛,讓這場滅楚之戰失敗。這些關扶蘇什麼事呢?因為扶蘇身上流着楚女之血,在秦國中楚國外戚最高最大的昌平君、昌文君反叛被扳倒,不管扶蘇願不願意,他代表了楚氏外戚集團重新崛起的希望。
"知子莫若父",若提早立扶蘇為儲君,則楚國外戚必定圍攏在扶蘇身邊,甚至在自己死後,以扶蘇的個性必将被外戚架空,嬴政不想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因此在一次父子沖突後,嬴政勃然大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甚至在嬴政的構想下,扶蘇與蒙恬交好,能收獲這位大将的忠心,北上長城的兵卒三十萬,哪怕自己有意外了扶蘇一定能像自己當年那樣揮師入主鹹陽。
秦始皇的病越來越重,自知大限将至,嬴政急令扶蘇"與喪會鹹陽而葬"。然而秦始皇沒想到的是,一直"簡在帝心"的趙高秘不發喪,還與丞相李斯一同矯召,"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扶蘇不辨真僞便自盡,也與秦國一條法律有關,秦國崇尚法家思想,但也重孝道,即便是篡改诏書自立皇帝的胡亥,在面對趙高的教唆時也不敢違背孝道倫理,說:"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所以面對"父親"的指責,扶蘇以淚洗面,最終赴死。公子扶蘇是最有資格和能力繼承秦二世之位的,然而若是由這位有"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之稱的仁義君子成為大秦的"掌舵人",或許秦朝真能繼承萬世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