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02:59:46

【憶江南】——唐·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好,最憶是杭州:山月寺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三

江南好,最憶是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複相逢?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白居易憶江南三首)1

古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白居易在蘇杭一帶做過三年的刺史,後來除短期在長安做官之外,基本都住在洛陽。他回到洛陽之後,寫了很多回憶蘇杭的詩篇,憶江南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寫的。

這三首憶江南,第一首寫的是憶江南的風景,第二首寫的是回憶杭州,第三首寫的是回憶蘇州。

先看第一首詩。

身在北方,追憶江南,可以寫的東西有很多,白居易在第一首詞裡隻寫了春天的江花、江水,因為這個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白居易憶江南三首)2

在這第一首當中,最為讓人稱頌的,莫過于那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也是第一首的精華所在。

讀第一首,可以看到,北方春天來的遲,舉目一看,是一片寂靜的黯淡的黃土平原,吹的風還是寒冷刺骨的,太陽也還是因風沙彌漫而顯得昏黃。

回想此時江南,景象就不同了。

太陽照着江邊的花像火,首先就是一個明亮的溫暖的大晴天的氣氛,似乎使身上都暖起來了。

我們從這一片紅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動,在欣欣向榮。

這兩句能引起江南春天繁華燦爛的聯想,特别是紅、綠、藍這些鮮明的顔色有強烈的暗示性。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白居易憶江南三首)3

它們是江南春天的整幅畫面的結晶。白居易雖沒費筆墨去渲染整幅畫面,有了這幾種顔色配上日出、江花等形象,整幅畫面就活現在眼前了。

再看第二首。

這一首寫的是回憶城市,寫到了白居易最愛的一個城市——江南城市杭州。

如果說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麼,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白居易是非常喜歡杭州西湖的,尤其是西湖的秋天,他在詞裡偏偏不寫杭州之春,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和第一首詞所寫的春景重複。

他寫杭州之秋,一寫靈隐寺賞月賞桂,一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兩句詞就寫出兩種境界。山寺月中尋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邊的靈隐寺。

這座古刹有許多傳說,有的還蒙上一層神話色彩:傳說靈隐寺的桂花樹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作者曾在寺中賞月,中秋節桂花飄香,那境界使他終身難忘。山、寺、月影下,尋桂子,寫出了幽美的環境,也寫了置身其間的詞人的活動。

然而,白居易回憶杭州還有另一種境界使人難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頭,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觀,潮頭可高達數丈,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裡,就能看見那卷雲擁雪的潮頭了,顯得趣意盎然。

郡亭枕上看潮頭,以幽閑的筆墨帶出驚濤駭浪的景色,與上句山寺月中尋桂花的朦胧意境,顯得相得益彰,産生再重遊的想法。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白居易憶江南三首)4

再看第三首。

這一首寫到了具體的地點,那就是吳宮。但其實,這一首主要還是寫人,寫他自己。這一首遠不及第一第二首。

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 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裡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詩裡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着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白居易憶江南三首)5

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

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說,早晚複相逢。

白居易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二首(白居易憶江南三首)6

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曆的各種情境,體驗白居易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 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白居易的高妙之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