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

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2:30:50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林凱源】

近日,川渝兩地大範圍限電引發關注。

确保民生、公共服務和重點行業安全用電,防止拉閘限電成為應對電力保供的準則。然而,本輪川渝限電,雖然做足了預案,盡力調度,仍然不得不讓工業企業“讓電于民”。即便如此,用電缺口依然無法補足,據媒體報道,8月17日,為了線路安全,達州對轄區内居民實行有序用電;在三級保供電調控措施下,省會成都的地鐵與商場樓宇減少照明、空調供冷強度,電梯單向開放,廣告大屏、噴水池、燈光秀和景觀照明關閉。

四川已經努力了一段時間,雖然不得不走到将限電範圍波及民生用電的地步,但是整個“退防”過程井然有序,在客觀條件不斷惡化的情況下,能夠按設定的優先級調整電量分配,盡量避免出其不意的拉閘或者設備故障導緻無預警停電,減少損失。隻是,局勢嚴峻程度超出了預期。

四川省自7月以來,遭遇了6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天氣,用電負荷連續6次創曆史新高,最高達到5910萬千瓦時。這一信息在8月9日舉行的四川電煤電力保供協調機制第十七次會議上被披露,當時即預見新一輪高溫天氣即将來臨,最大用電負荷将超過6000萬千瓦時。

從需求端來看,高溫幹旱天氣影響下,居民降溫用電需求大增,抗旱灌溉也讓農業用電上升;此外,與嚴寒一樣,高溫對于電力設備的安全穩定運作也會帶來挑戰,電網公司的檢修人員必須嚴密監控變壓器、刀閘等設備的溫度,及時降溫。

除了電網輸送和需求兩個環節普遍遭遇的壓力,以水電為主的川渝電網在發電端受高溫幹旱天氣的沖擊更大。以四川省為例,2021年總裝機容量超過1.14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的4.8%,其中水電裝機容量達到8887萬千瓦,占比77.7%,火電占比16%,風電和太陽能占比分别為4.6%和1.7%。2021年四川省電力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主要來自于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的投産;至2022年底總裝機容量達到1600萬千瓦、世界排名僅次于三峽的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投運後,四川省的水電裝機容量有望突破1億千瓦。

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1

白鶴灘水電站。新華網 謝雷攝

過去十幾年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快速發展,随着裝機容量增加,新能源波動性給電網帶來的挑戰逐漸凸顯,水電被視為調節新能源波動性的最佳選擇。2020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就“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公開征求意見,前一個一體化即是在探索利用水電、火電的穩定性與新能源互補互濟,減少後一個一體化的難度。與火電相比,水電的發電成本和調峰成本都更低,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當下價值更為彰顯。然而,倘若以年為時間尺度比較,水電的波動性可能更甚于風電和光伏發電,特别是在全球變暖的影響日漸顯著、異常氣候日益頻繁的情況下。

基礎設施的設計和建造必須在成本、需求和安全之間取得平衡,考慮的因素是常态化的自然條件加上基于過去記錄計算出的風險冗餘度。一旦氣候異常的偏離度過大,擊穿風險冗餘,就會讓基礎設施失能甚至造成災害,今年破紀錄的高溫幹旱天氣即為一例。

川觀新聞8月17日報道,由于高溫持續,降水量同期最少,江河來水偏枯,四川省内多個主力水庫蓄水幾乎消落至死水位,水庫庫容出現“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四川水電發電量自然随着水庫蓄水下降而大幅減少,據報道,天然來水電量由同期的9億千瓦時下降到目前的4.5億千瓦時,降幅達50%,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續下降。

極端氣候造成發電量大幅減少,用電量大幅上升,即便是堅韌程度排名前列的中國電力系統,應對起來也相當吃力。

須知,去年限電爆發後,中央已經進一步完善 “雙碳目标” 的實現路徑,重新定位火電和煤炭的角色,今年預計煤炭産量将比去年增加2億噸,增長4.6%;否則,今年高溫幹旱造成水電異常減發的影響還會進一步擴大。

與此相關,這次四川限電又引出兩個議題:第一個議題與低碳轉型相關,即是否需要更多穩定的火電來滿足需求?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是否是造成電網不堪重負的罪魁禍首?第二個議題與電力系統格局和省際關系相關,即四川是否應該減少外送電量自保?

關于能源轉型議題,其一,不需要更多的火電,需要的是技術更先進、能耗和碳排放更低、調峰能力更強的火電機組,以替代現有技術較為落後的機組,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的發展路徑。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緩(mitigation)措施必不可少,“雙碳目标”既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應盡義務,也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速度、從而避免人類社會遭受更多更嚴重氣候災害的必要途徑。如果逆時代潮流盲目擴大化石能源消耗量,加劇全球暖化,隻會讓極端氣候更加頻繁出現,陷入惡性循環。

在堅定方向的前提下,前進的節奏可以實事求是地調整,比如認可煤炭和火電在能源轉型的特定階段可以扮演推動低碳轉型的積極角色,除了前文提到中央允許今年煤炭增産2億噸外,各地的新型火電項目也開始恢複建設,比如廣東今年獲批670萬千瓦“新增支撐性和調節性煤電項目”。

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2

“十四五”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圖

其二,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包括電力生産的低碳化和終端用能的電能替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即為後者的代表,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21年全球有一半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銷售,達到340萬輛,如此龐大的體量,電力需求增加是必然的,但并不是四川限電的主因。

2021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83128億千瓦時,新能源汽車增加的用電量隻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會造成電量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時間大部分在用電低谷之時,能夠很好地發揮調峰作用,反而有利于電力系統的平穩運作。

當然,終端用能的電能替代不僅包括新能源汽車,還包括鋼鐵、化工等傳統高耗能産業以電力替代化石能源,四川近年來憑借低廉的清潔水電吸引到不少耗電量高的産業移入,包括動力電池産業鍊等;前幾年被趕走的虛拟貨币挖礦産業,此前就大量分布在西南水電充沛地區的消納園區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四川面對的并不是限電問題,而且“棄水”問題,因而增加電能替代的電量是一項重要工作。

如今電力系統形态和電量省際分配格局,也與“棄水”問題息息相關。2021年四川省的發電裝機容量為1.14億千瓦,其中有6547萬千瓦歸屬四川省調度,加上地縣調及其它,省内可調裝機容量約占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歸屬國調和西南網調,通過省級政府間協議、經由特高壓輸電線路往華東、廣東和華中輸送的電量屬于這部分。

以烏東德和白鶴灘水電站為例,按照《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白鶴灘電站消納有關意見的複函》(國能綜函電力〔2020〕65号)文件精神,二者在枯水期為四川、雲南各留存100億千瓦時電量,其餘電量按照國家能源局2018年9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能發電力〔2018〕70号),通過兩條±800千伏、輸電能力800萬千瓦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分别外送江蘇和浙江。

水電工程曆時久,建造過程中不僅地景滄海桑田,而且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天翻地覆,對電力的需求狀況也會兩極反轉。白鶴灘水電工程從2010年取得路條啟動前期籌建工作至2022年年底全面完工,跨越了12年。期間,四川省的電力供需格局從豐枯餘缺、棄水嚴重,轉變為豐枯均缺從而争取更多的電量留存,這一轉變既源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升增加的用電需求,也來自四川省建設水電消納示範區,通過用電優惠引入大數據、多晶矽、新型電池、電制氫等綠色高載能産業的努力,更包括通過電網基礎設施跨省跨區外送電的貢獻。

四川省在2016年最多時有141億千瓦時的富餘水電無法上網,近年來,棄水問題基本解決。因此在烏東德、白鶴灘規劃建設的大部分時間,如果規劃增加四川、雲南的留用電量,實際上會大量增加川滇兩省的消納負擔;即便是2017年開始預見到将來用電量可能出現缺口,四川省主要争取的也是枯水期的留用電量,而此時8月仍然是豐水期。

另一方面,如果不提供給受端省份明确而可信賴的供電承諾,受端省份有理由增加自建電廠、增加本地發電裝機。倘若契約被打破,信任不存在,受端省份将不得不舍棄清潔而廉價的水電,轉向更貴、更高碳的其他電力來源;而一旦豐水年份到來,西南水電的棄水問題将會再度出現。

回顧西電東送的源起,據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的回憶錄介紹,解決四川二灘水電站的棄水問題,和将廣東計劃自建的1000萬千瓦電力計劃改為通過“西電東送”由貴州、雲南的水電滿足,是推動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背景。當時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電力需求疲弱,每年都要專門開會解決二灘水電站的電力消納問題,豐水期計劃外的電一度隻能賣到2-3分錢,後來通過“三峽-萬州”50萬伏交流線路“川電出川”解決。

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林凱源川渝限電之後)3

2018年,西電東送特高壓大動脈安徽段啟動停電檢修。(新華網資料圖)

主張廣東将自建電廠的計劃轉向由雲貴送電,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2000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上極力主張的,他認為應該支持西部欠發達省份發展,并且承諾“如果做不到,我總理辭職”,并要求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你這個計委主任也辭職”。其中一個細節是,當時中央與長江沿岸省份談三峽水利樞紐所發電量的分配,除了江浙滬外誰都不要,認為會增加消納負擔;因此為了确保滿足廣東的用電需求和避免三峽限電,也将三峽的電分配給廣東。此後不要三峽電的各省後悔不已,則是另一個故事。

西電東送工程不僅支持了西部省份經濟社會發展,也為東部受端省份提供了更為清潔、廉價的電力來源,整體福利效果巨大,這正是空間大尺度合理配置資源的大國紅利。近年來,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跨區、多電源類型調峰的時間紅利日益顯現。

今天,我們同樣應該從更大的時空尺度和社會整體的福利效果出發,來審視近年來低碳轉型出現的限電等問題。低碳轉型是相當複雜的技術-社會多層次變動,過程中難免出現問題,也必然沖擊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和觀念,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态和措施去适應,避免陷落于暫時的困難,争取讓新的制度設計能夠與新的技術-社會形态适配,讓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能夠兼顧整體福利效果和不同層次的公平。

“雙碳目标”指明減緩全球變暖的方向,如果不做,如此次川渝限電這類由氣候異常導緻的災害隻會以更高的頻次、更強的烈度發生。環球同此涼熱,在感佩川渝等地人民以高度的韌性應對此次高溫幹旱災害,以堅定的契約精神履行外送電合約的同時,居住在其他各地的人們應節約用電,增加電網調度電力支援川渝的餘裕,以行動支援同胞渡過難關,讓我們的制度和電力系統一樣,更加堅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