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28日訊 作為一名陝西人,“陝西八大怪”是啥你一定知道,“長安八景”是啥你也可能知道,但是,你知道“八水繞長安”的“八水”說的是哪些嗎?昨日記者獲悉,由西安文化學者李戰民擔綱主編的《長安八水記》一書,近日由西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以渭、泾、沣、澇、潏、滈、浐、灞等“八水”現存的自然河道為脈絡,以曆史文化為内涵,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講述“八水繞長安”故事,深入揭示了水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水和人們生活之間的相互關系。
“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始終霸(灞)、産(浐),出入泾、渭,鄷(沣)、鎬(滈)、潦(澇)、潏,纡餘委蛇,經營其内。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态,東西南北,馳骛往來……”這是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對漢代長安上林苑巨麗之美的描述。從此,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說法,并經曆代文人騷客的反複吟唱流傳至今。《長安八水記》編委會主任、西北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黃留珠說,八水之中,渭河是最長、最大的一條,彙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彙入渭河,後随着時代變遷,情況有所變化:浐河成為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又成為沣河的支流。
近年來,西安市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方針治水,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确定實施生态恢複“八水繞西安”工程,大力推進河長制、湖長制,保護生态環境。特别是随着引漢濟渭工程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西安水利重現輝煌帶來了新機遇。為了讓廣大民衆深入、系統、全面了解“長安八水”,認識它們在西安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喚起全社會保護環境、愛護環境、修複環境的責任意識,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活生産環境,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貢獻,由陝西秦尚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斥資,西安文化學者李戰民擔綱主編,策劃、編寫、出版了《長安八水記》一書。
《長安八水記》全書共30餘萬字、配圖150餘幅,具體内容由八章組成,每條河為一章,每章配圖片若幹張,全面展示八水流經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民風習俗、名勝古迹、人文掌故、曆史傳說、生态文明現狀,深刻揭示水與人們的關系。“從2018年8月編撰組正式啟動,曆時一年時間,有計劃組織采風20多次,召開編前會、審稿會、采風座談會6次,采訪人物100多位,行程5000多公裡,終于完成了這部書稿。”據《長安八水記》一書的主編李戰民介紹,為了這部書編撰組全體成員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擔負寫作和圖片拍攝的各位作者年齡都在50歲以上,大多數從小就是在這八水的河邊長大,對流經家鄉的河流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周養俊是浐河東岸獅村人,從小跟着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對一河兩岸的陳年舊事記憶猶新,對現今的發展感同身受,他在承擔浐、灞兩水的寫作中堅持走堤壩、下河床、探源頭、訪名人;作者解維漢是鄠邑區澇河邊人,這次承擔的卻是泾、潏兩水的寫作,一條河在城南,一條河在城北,他是《西安晚報》記者出身,對這兩水都不陌生,寫起來遊刃有餘;作者高全成是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為寫好渭水,他查閱了大量的曆史文獻資料,初稿就寫了3萬多字,三易其稿方成壓軸之作;作者王曉強是滈河邊長安區五台街道人,除了參加集體采風外,先後走訪親友數十人,廣泛收集資料,力求準确完整;作者李戰民承擔了沣、澇兩水的寫作任務,騎着單車多次奔波在沣河兩岸;負責照片拍攝的王濤、王勁一,一個“管天”進行航拍,一個沿河進行拍攝,既各負其責又相互協作,拍出了多達數千張的照片,以保證優中選優。
“這部書稿不但文筆優美,而且感情真摯,既寫了長安八水的曆史沿革、水利工程、生态修複,還寫了八水兩岸的自然景觀、曆史人物、文化遺迹、風土人情、農作物、特産以及宗教文化等,堪稱一部集曆史性、知識性、文學性、故事性、可讀性為一體的‘水與城市’‘水和文明’相互交融的水文化精品讀本。”西安市水務局局長呂強表示,《長安八水記》是水利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工具書,對讀者感悟長安曆史、認知西安現狀有積極的幫助作用,對西安實施生态恢複“八水繞長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也有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宋喜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