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家長學校的《開學第一課》迎着春天涼爽的微風,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在2022年這麼值得紀念的日子裡,《開學第一課》也給我們帶來一場難忘又值得回味的視覺盛宴.
認真觀看家長學校“開學第一課”,讓我真切感受到:家庭教育不是盲目的,毫無章法的,而且有“法”可依的,作為家長,要認真學習家庭教育,力争做一名智慧型家長。
小學階段——加強習慣培養,奠基美好人生
衆所周知,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終生。
那麼,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周彥偉副校長總結了三個數字“二、四、八”。
抓住兩個關鍵:覺察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把握四個階段:
1. 強制階段:在培養某一習慣的初期,一定要嚴格要求、堅守原則、強制執行;
2. 激勵階段:當孩子在強制堅持同一習慣後,他會逐步嘗到好習慣帶來的好處,而這種感受和體驗又會激勵孩子繼續堅持好習慣;
3. 疲憊階段: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随着時間的推移,獎勵的作用漸漸減退,習慣養成容易出現反複。家長要接納孩子的疲憊,理解他的反複,保持耐心,繼續提醒和幫助孩子;
4. 鞏固階段:大約經過三周到兩個月的習慣培養孩子的行為會變得穩固。
掌握八個要點:
1. 有利的環境:給孩子提供相對穩定。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孩子一踏入這個環境就有氛圍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耐心地引導:事先和孩子溝通好,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培養這些習慣。當孩子在落實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引導,不要期望一次成功;
3. 及時的表揚: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表揚,讓他知知道是哪個具體的行為做得好,值得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進而促進習慣養成;
4. 良好的示範:身教永遠勝于言傳,有些道理說很多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5. 默契的合作:父母首先意見要統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态度分歧,有不同意見私下交流讨論。否則當着孩子的面,會阻礙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6. 有趣的遊戲:順應孩子的天性,不妨給枯燥的計劃加點趣味性。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賽,做到可以換取獎勵,做不到就要受到懲罰等等;
7. 恰當的規則:将習慣落實成具體的規則和計劃去執行;
8.堅決的态度:培養習慣的過程中,當孩子不配合或者效果不理想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給孩子界限,知道有些規距是必須的。
初中階段:幫助孩子做好“自我管理”,
初中生大都12到15,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渴望自由,勇于探險,渴望決定自己的一切,那麼如何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能力呢?王海勇主任從以下五個方面做了分享。
1.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家長要從抓住孩子的“犯錯時刻”“挫敗時刻”“心情不佳時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小學階段,孩子“犯錯”,需要家長糾正和引導,但初中生卻是需要家長的理解,如果家長一味指責和建議,隻會讓孩子憤怒和對抗。此時的家長應先靜心觀察,将事實與内心感受及你的經驗分享給他,讓他在與你感同身受的滋養裡慢慢成長;孩子“受挫時”要關注他受挫後的反應,先與他共情感受,讓孩子在情緒與情感的共鳴連接中找到歸屬感。接着是引導他看到挫敗的價值,最後再導向下一步如何做,讓他走出挫折;“心情不佳時”,家長更要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了解情況,給予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比你看到的更加需要你。
2.幫助孩子用好夢想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而少年則要養志——要擁有屬于自己的夢想。夢想最大的價值,是讓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如:認真完成現在手頭的作業,就可以離理想的高中更進一步,這就是認真完成作業的意義。再如:我想當球星,早起就有意義;我想當教師,練字就有意義;我想當作家,堅持寫日記就有意義等。
3.幫助孩子學會規劃
首先幫助孩子建立生涯意識——從學會規劃周末時間開始,再到規劃一周、一月乃至一年、一生。然後就是“五化管理”——目标具體化、完成數字化、時間限期化、執行決心化、白紙黑字化(讓更多人看得到)。最後是及時反饋總結——讓孩子重新看見過程、結果、漏洞、機會和自己。這也需要家長做好榜樣,讓總結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孩子進步的階梯。
4.幫助孩子管好情緒
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讓孩子有宣洩的機會(運動、日記、出遊等都是宣洩的方式),讓孩子有表達的安全(讓孩子敢于且有機會表達自己)。
5.幫助孩子直面未來
與其說青春期是孩子的逆反期,不如說是孩子的覺醒期。這是孩子完成清醒、蛻變、抉擇,然後決定用一個怎樣的自己去面對一個怎樣的未來。家長朋友應該珍惜這個階段,讓他們因為我們而自我更加清晰,蛻變更加徹底,未來更加明澈。
好的父母,永遠不會停下成長的腳步。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繼續關注和學習“開學第一課”公益講座,樹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觀念;用“方法”,讓我們的陪伴和管理更有溫度和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