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骭腿】
“骭”在通語中和“幹部”的“幹(幹)”同音,在隴西方言中和“幹燥”的“幹(乾)”同音。“骭腿”就是“小腿”。《說文》:“骭,骹也。”“骹,胫也。”段玉裁注:“胫,厀(膝)下也。”《廣韻》:“骭,胫骨。”《淮南子》:“雖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無所概于志也。”《新唐書·南蠻傳上》:“衣青布短袴,露骭。”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則白練束之。”通渭方言中把膝蓋以下踝骨以上的小腿部位叫“骭腿”。
例句1:三娃子在二娃子的骭腿上掴了一棍,二娃子疼得趕緊抱着骭腿哭叫:“三娃子把我的骭腿打折(和“舌”同音)了。”
例句2:王老漢骭腿上的毛又多又長,像個野人一樣。
【寒毛】
人體上的細毛叫“寒毛”。《晉書》:“聞君之談,不覺寒毛盡戴,白汁四匝,顔如渥丹,心熱如炭,舌縮口張,兩耳壁塞也。”宋·陳師道詩:“灑然堕冰井,起粟豎寒毛。”《紅樓夢》:“隻要他發點好心,拔根寒毛比咱們腰還壯呢!”
例句1:中國人身上的寒毛又稀又短,洋人身上的寒毛又多又長,有人說這證明中國人進化的曆史比洋人悠久。
例句2:昨天晚上發白雨,一陣陣炸雷,把我吓得寒毛都奓起來了。
【尕大馬細】
“尕大馬細” 在隴西方言中的使用非常廣泛和普遍,但筆者一直未能确定其用字并作出确切的解釋。後來在馬友肅先生的《定西方言雜談》中看到了用字和解釋,才算清楚。馬老确定的用字是“尕大馬稀”,解釋是“各種各樣、大小混雜”。按我老家的方言有尖團音之分的情況來看,用字作“尕大馬細”更為準确。馬老的解釋當然是很正确的了。“尕”,小的意思,本《彙釋》“尕”字條有解釋。“馬”有“大”的意思,如“馬蜂”“馬勺”。《本草綱目》:“俗稱大為馬。”章炳麟《新方言》:“古人于大物辄冠以馬字……今淮南、山東謂大棗為馬棗,廣東謂大豆為馬豆。通言謂大蟻為馬蟻。”“細”“小”同義。“尕大馬細”表示物品大小不一,種類繁雜,小的、大的,大的、小的,混在一起,不可名狀,一言一蔽之曰“尕大馬細”。
例句1:今天到超市買了些日用百貨,尕大馬細地裝了一大提包。
例句2:你休嫌我的這點園園小,今年種下的東西自己吃不了,尕大馬細地賣了兩三千塊錢哩。
【親房】
同姓同宗九族以内的近房親屬叫“親房”,《儒林外史》:“牛相公,你這位令叔祖可是親房的?一向他老人家在這裡,不見你相公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論起來,總是你伯父窮之過,要是有了十萬八萬的家當,不要說是自己的親房,隻怕那邊遠房的也争着要承繼呢。”九族以外的遠房房親叫“夥子裡”(有些小村莊同姓同宗的人很少,常常是住着五雜六姓的人,遇到哪家有事,各家齊力幫助,作用如同“夥子裡”,因此有些地方把不同姓的鄰居也稱“夥子裡”)。
例句1:通渭縣什川一帶有好些較大的村莊是清一色的陳家人,各村中有一部分是親房,大部分是夥子裡。
例句2:農村中過紅白喜事時,親房要以東家的身份擔當其事,作為“一家子”來看待。
【先人】
“先人”泛指“祖先”。《尚書》:“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孔傳:“言汝所親知殷先世有冊書典籍。”葛洪《抱樸子》:“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蕩盡。”韓愈《感二鳥賦》:“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
例句1:從二月二到清明,親房戶内的人都要擇定吉日,去給先人上墳。
例句2:你幹的這一号事,真是虧了八輩子的先人。
“先人”又專指“亡父”。《史記》:“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醒世恒言》:“(許武)”分付兩個兄弟:‘在家躬耕力學,一如我在家之時,不可懈惰廢業,有負先人遺訓。’”王實甫《西廂記》:“(張君瑞)先人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例句1:先人一輩子經曆了兩次大饑荒,終于還是餓死了。
例句2:這間房子還是先人給我留下的。
隴西方言中“先人”也指“在世的父母”。如說“這娃五倫不入,沒有一點禮貌,你先人是怎麼教養你的?”
通渭方言中“先人”有時也反其義作為詈詞來斥責孩子。如“養下的這他先人隻害人哩。”“我的先人,你咋這麼難伺候?”隴西方言詞語彙釋
【腳戶】
“腳戶”是趕牲口供人雇用專搞馱運的人。《醒世姻緣傳》:“衆腳戶說道:‘這頭口閑一日就空吃草料,誰人包認?’”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我裝成一個腳戶,吆上牲靈,我就到白地去。”
例句1:上世紀50年代以前,通渭的大商戶都是雇上腳戶趕着牲口到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去做生意。
例句2:現在交通十分便利,年輕人沒見過出門上路騎牲口、用牲口馱行李的事情了,當然不知道腳戶了。
【㔍】
“㔍”,《蜀語》中“音紮”,在通渭方言中和“砟”同音,是“把東西用刀剁碎”的意思,如“㔍丸子”“㔍蔥末”……通常又寫作“砟丸子”“砟蔥末”,其實本字當為“㔍。”《蜀語》:“碎切曰㔍。”“砟”的意思在于“用刀猛力砍斷”,而“㔍”的意思在于“用刀把東西剁碎”。
例句1:奶奶先把牛肉㔍成碎末,又㔍了隴西方言詞語彙釋些姜末、蔥末和白蘿蔔,放上調料,拌成餡子準備包餃子。
例句2:丸子還是用刀㔍下的肉做的好吃,現在用絞肉機絞的肉做的丸子不好吃。
【缏】
1、“缏”和“辮”同音。把毛線、麻、草等編成辮子狀叫“缏”。《說文》:“缏,交枲也。”段玉裁注:“謂以枲(麻)二股交缏之也。交絲為辮,交枲為缏。”
例句1:以前農民系褲子很少有人用皮帶,多是用毛線缏成的帶子,叫“系腰兒”。
例句2:通渭縣的農民都會用麥稈缏草帽缏子,叫“掐缏子”。
2、“缏”和“偏”的聲、韻母相同,陽平。“缏”是用針縫合,或指把兩條邊對合縫起來。《說文》:“缏,緁衣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縫緝其邊曰缏。”王筠句讀:“交兩幅之邊,對合縫之。”
例句1:書包帶子斷了,奶奶缏了一根布帶子縫上,比原來的帶子還好。
例句2:衣服上不小心劃了一道口子,趕緊用對針兒缏住了。
3、“缏”和“扁”同音。把袖子、褲腿提起并且捲起來叫“缏”。《集韻》:“缏,褰衣。”
例句1:通渭方言把“撸起袖子加油幹”說“缏起袖子加油幹”。
例句2:下了一陣白雨,溝裡有山水,過路的人都把褲子缏到半骭腿蹅過去了。
2019年4月初 陳晉老師和石錫銘合影
作者簡介:陳晉,年過八旬,甘肅通渭人,原隴西師範副校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