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時候感覺到秋天來了的呢?
也許,是秋風吹到臉上,絲絲涼意之時吧。
古人感受到秋風時,會怎麼說呢?
在唐代,有一位詩人,看到院子裡的落葉,感慨之下,寫下一首秋風詩,結尾三個字,後人贊賞千年。
詩名《秋風引》,全詩曰: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詩的作者是劉禹錫。
劉禹錫是中唐詩人,年輕的他,胸懷大志,他參與王伾、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一心想除掉弊政,找回大唐的榮光。
可是,改革并不順利,在既得利益者的反撲下,“永貞革新”隻持續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敗。
作為參與者,劉禹錫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司馬。
這一年,大雁南飛,落葉滿地,遠離家鄉的劉禹錫,勾起了思鄉之情。
于是有這首《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
秋天,總是悄悄來到身邊,這一天,劉禹錫感慨:秋風不知道從哪裡吹來。
秋風,是想家的号角。
那一年,唐代詩人張籍客居洛陽。
他是安徽人。
忽然,洛陽城裡吹起了秋風。張籍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欲寄家書意萬重。
他想家了,心中有億萬種情感在湧動,想給家裡寫一封書信。
秋風像一個使者,報告着季節的轉變,提醒着遊子們,要歸家了。
張籍是這樣,劉禹錫也是這樣。
看着突然而至的秋風,想家的情緒,自然而然地冒了出來。
蕭蕭送雁群。
秋風吹動着樹木,送來了一群群的大雁。
在自然界裡,大雁有一個習性:春天北去,秋天南往。
大雁從不失信。
望着天空上飛過的大雁,又一次,飛往南方,從不失信,可自己呢?
又有多少次失信,沒有按時歸家。
劉禹錫很無奈。
他想歸家,可是,身為貶官,卻不是想回就能回呢?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朝來入庭樹。
秋風送走了大雁,來到庭院中,吹動着樹葉。
黃色的樹葉,不複夏日的青綠,像蒼老的自己。
恍然間,才發現時光一點一點地流逝了。
枝頭的黃葉飄飄搖搖,落了下來。
落在了劉禹錫的腳邊,他更加傷感了,更想家了。
落葉飄飄搖搖的樣子,像一位無根的浮萍,飄蕩在異鄉的土地。
孤客最先聞
秋風來了,劉禹錫環顧四周,無人傷感,隻有自己獨自愁苦。
原來,愁苦的,孤獨的人,是最先聽到秋風的。
此前的130多年前,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和劉禹錫有過同樣的感慨。
杜審言25歲中進士,人生有一個很好的開始。
可是,好的開始,沒有好的結果。
此後,他一直擔任縣丞、縣尉這類的小官,十分失意。
宦遊二十年後,思家的心情越來越強烈。
某一年,他在江陰當一個小小的縣官,春天來了,他格外敏感,寫下名句: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隻有那些離鄉背井、奔走在仕途上的人,才會對季節的到來,物候的變化而感到驚訝。
劉禹錫也是如此,所以,他說:孤客最先聞。
“最先聞”三字一直受到後世學者的激賞。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錄》:“詠秋風必有聞此秋風者,妙在‘最先’二字為‘孤客’寫神,無限情懷,溢于言表。”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誰不聞而曰‘最先聞’,孤客觸緒驚心,形容盡矣。若說‘不堪聞’,便淺。”
是啊,隻有遠離家鄉的孤獨的人,才會對季節的變換最敏感。
因為時光流逝,讓人着急,因為孤獨在異鄉,更想念家鄉。
唯有家鄉,能治愈一身的風塵。
人,越是沒有什麼,就越是敏感。
離家千裡萬裡時,最怕秋風,勾起鄉思。
獨守空房的女子,看到成對的鳥兒,也會生氣。
一個人住的時候,點點輕寒,就讓人着不住。
劉禹錫就是如此。
明明是寫秋風,卻句句是寫鄉思。
也許,在塵世中,得了一身風霜之後,隻有家鄉能撫平心中的創傷。
秋天,是想家的季節,也是回家的季節。
願每一個人都能夠回家,願每一個人都“處處無家處處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