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同一小區老舊樓院改造

同一小區老舊樓院改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22:46:26

同一小區老舊樓院改造?違建車棚中堆着廢棄家具,花壇裡滿是貓屎、蚊蠅,居民沒有遛彎的地方,老人沒有合适的活動點……3年前,西城區廠甸11号院是一個環境髒亂、設施破舊的典型老舊小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同一小區老舊樓院改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同一小區老舊樓院改造(居民出點子改造老小區)1

同一小區老舊樓院改造

違建車棚中堆着廢棄家具,花壇裡滿是貓屎、蚊蠅,居民沒有遛彎的地方,老人沒有合适的活動點……3年前,西城區廠甸11号院是一個環境髒亂、設施破舊的典型老舊小區。

2019年底,居民、社區、施工方、設計方等召開第一次“圓桌議事會”,就小區改造進行深入探讨。

“把小區居民提出的問題擺上桌面,不藏着掖着,還都有各部門負責人記錄,帶回去研究。”作為居民代表,在廠甸11号院住了37年的張江平參加了那次會議。

“圓桌議事會”是北京接訴即辦的延伸。如果說接訴即辦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驗方良藥,那“圓桌議事會”這樣的群衆工作創新機制,就是直搗病竈的靶向治療。

在這住了37年,我家門前變樣了

“廠甸小區你我他,共育精神文明花。”紅磚牆、白字底,有些斑駁的14字标語,已在廠甸11号院門口挂了幾十年。

位于大栅欄地區的廠甸11号院建于1985年,原為中國聯通宿舍,張江平是這裡的第一批居民。

“樓剛建好我就進來了,最初入住時還是星星點點的燈光,很多鄰居沒搬進來。”從标語前走過,張江平摸了摸牆上的字,略有感慨,“那會兒剛結婚,後來有了兒子,現在又有了孫子,已經好幾代人了。”

時光推遷,新樓變舊院。三十多年中,廠甸11号院逐漸成為老舊小區,配套設施陳舊、公共空間狹小、垃圾随意堆放、線纜橫飛、綠地失管。這些問題,也成了居民撥打12345投訴的主要内容。

廠甸11号院改造前,舊花壇裡都是貓屎、蚊蠅,環境髒亂差。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供圖

“小區的舊花壇裡都是貓屎、蚊蠅,環境髒亂差,沒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原先花壇旁邊還搭了一個自行車棚,裡面黑黢黢的,堆放着各種雜物,我們管它叫‘花果山’。”張江平站在院子裡,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這裡以前的樣子,“路也坑窪,外出旅遊時行李箱一路咔咔響,全院子都能聽見。”

廠甸11号院原來的車棚裡堆滿了破舊自行車、廢棄家具等各種雜物。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供圖

現在,廠甸11号院已見不到這些。

走入小區,路面平整,花壇幹淨,一條跑道繞行其間。樹陰下,老人坐在木椅上乘涼,在方方正正的棋牌小桌邊下象棋、打撲克;到了下午,孩子們會在廣場上騎小三輪車,跑跑鬧鬧。

改造後的廠甸11号院路面平整,花壇幹淨,一條跑道繞行其間。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張江平愛好很多:唱歌、跳舞、書法、朗誦……如今這些在小區裡都能實現。曾經堆滿雜物的“花果山”已改造成了多個公共空間,她經常與朋友們在這裡上課、鍛煉,豐富退休生活。

廠甸11号院裡多了許多公共空間,張江平經常來這裡唱歌、跳舞。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張江平在院裡的健身器材處鍛煉。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小孫子也受益于此。這個暑假,孩子養在奶奶身邊,傍晚沒事兒的時候,兩個人會一起在小廣場上騎新安置的智能健身車,一人一頭,比誰踩得快;在家坐不住時,張江平也會帶他去社區圖書室,和小朋友一起寫作業、看書、玩玩具。為了給其他小朋友講故事,小孫子看書看得更勤奮了。

住了37年,張江平的家門口徹底變了樣。

老舊小區怎麼改,先請居民來聊聊

與普通的老舊小區改造不同,廠甸11号院的“變形記”,前後經曆了大量的意見征集、方案設計、入戶勸說等過程。

2019年11月,廠甸11号院公共空間項目從大量申報選址中,成功入選北京市“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成為首批試點的8個項目之一。

大安瀾營社區黨委書記李耕介紹,在改造之初,為拆除小區廣場一側的“花果山”,社區下了大工夫。“花果山”是一位居民搭建了三十多年的違建,用來存放破舊自行車、廢棄家具等私人物品。“知道要拆棚子了,這位居民态度抵觸,工作人員去找他,連門都不讓進。後來,社區發動鄰居、同事、家屬勸說,前後溝通了七次,終于得到了拆除違建的同意。”

廠甸11号院内私搭的違建,被居民們稱作“花果山”。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供圖

“花果山”的消失讓廣場有了更大的改造空間。為充分了解居民需求,街道改變了以往“政府幹、群衆看”的工作模式,對民意進行充分調研。

在前期籌備階段,街道和社區黨委聯合社區黨員、樓門棟長、志願者,通過電話訪談、調查問卷和上門走訪等形式,在小區開展了7輪全樣本調研,收集1200餘條意見,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并主動邀請204戶、714人次居民召開“圓桌議事會”,共商改造建設、功能布局、景觀提升、運行維護等事項。這也成為責任規劃師團隊設計新公共空間的重要參考。

張江平是參與“圓桌議事”的一員。

“大家改造的想法不一樣。設計方希望這個空間好看漂亮,建設方考慮施工、經費等問題。作為居民,我們更在意使用起來是不是方便。”張江平說,在探讨功能分區時,最初的設想是将會議室設計大一些、老年餐廳小一些,但她認為會議不是每天都開,而居民每天都要吃飯,民以食為天,建議将更多空間留給食堂,方案采納了這一建議。

廠甸11号院裡的公共餐廳。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最終,小區内形成了九個公共空間,涵蓋黨群活動、居民合議、親子教育、養老健康、餐飲食堂、便民物業、垃圾分類、交通微循環、休閑運動等方面。直到現在,這些社區空間,仍在居民們的共同出謀劃策下不斷完善。

“紅色課堂、養生講座很好,但時間不要太長,一小時的課,老頭老太太坐不住。”“派出所的同志來講老年人防詐騙,我們多聽聽,也沒壞處。”“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挺高的,天天都有人來打,需要增加設施,地面也最好給改造一下。”9月9日,黨群工作室内,李耕、張江平與幾位居民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空間熱烈讨論着。

“社區空間服務社區居民,如何利用,居民們說了算。”李耕說,社區希望充分利用琉璃廠周邊的文化資源,将更多活動引進來。目前,社區老年班開設了書法、太極、芭蕾形體等課程;今年暑假,公共空間内還安排了青少年非遺體驗,讓孩子們在這裡學手工;社區附近有同仁堂、戴月軒等老字号,可以請老中醫來給大家講講課,或者帶大家去同仁堂的博物館實地參觀。

不限時空和話題,接訴即辦更高效

無論是社區空間的改造方案,還是社區活動的引入選擇,“圓桌議事會”機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耕介紹,“圓桌議事會”是接訴即辦工作的延伸,居民們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集中彙集意見、建議,找相關部門“現場辦公”。他明顯感到,這一新的居民議事方法,讓政府“接訴即辦”的效率更高了。

北京的老百姓對接訴即辦不陌生,從最初的“吹哨報到”,到為這種工作機制立法推出《北京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再到接訴即辦延伸的新型群衆工作方式多點開花,是北京城市治理以人為本的進化論。

作為超級特大城市,首都的特殊地位使北京治理體系的建設顯得極為重要,對北京也提出了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更高要求。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北京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探索。特别是2018年以來,從黨建引領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聞風而動、接訴即辦”和聚焦民生建立的“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标體系,再到“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

接訴即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受理辦複量連年翻番、工作機制一再探索、“有問題打12345”的北京市民共識,證明了這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城市治理方法。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這套機制正式以法之名确立在政府部門的工作中,進一步理清了基層的權責。

以前多頭管理的難解之題,有了法規指導下的解決路徑。李耕回憶,曾有居民撥打12345反映小區的一條道路破舊、不便于老人行走,為此,社區開了兩場“圓桌議事會”。首先請來了道路産權方中國聯通工作人員,對方同意維修道路,但權限隻覆蓋小區内部道路;之後又請到市政道路相關負責人,對小區外道路的維修進行讨論。由于道路維修涉及噪音、空間占用等問題,會議同時還征求了一層居民、停車居民的意見。多方達成共識後,僅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道路便維修完畢。

9月9日,廠甸11号院召開了一次圓桌議事會。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圓桌議事會”沒有時間、空間、話題的限制,居民有訴求可以随時召開,也可以在會議室、居民家中、小廣場等任何地方召開。就在前陣子,居民們還就社區餐廳服務提出建議——老年餐的送餐時間是上午11點,有些老人早上出去看病,回來常常超過這個時間,希望延遲到11點半;除老年餐外,有居民認為還應當增加少年餐,方便老人照顧小孩。

據了解,今年以來,廠甸11号院實現“零訴求”,成為西城區社區開展“接訴即辦”工作的标杆榜樣。

胡同裡開圓桌會,解決如廁充電難

在西城區大栅欄街道,有不少社區采用了“圓桌議事會”機制。

前門西河沿街是一條近1000米的胡同,常住居民600餘戶,轄區内大部分為平房院落,老齡人口占絕大部分,大多數院落沒有院内廁所,居民如廁成了難題。由于靠近大栅欄景區、天安門廣場,遊人衆多,趕上節假日旅遊高峰時段,居民在胡同上廁所還需要排隊等待。

面對居民反映的“如廁難”“如廁遠”問題,前門西河沿社區黨委書記張晨茜将“圓桌議事會”開進胡同網格,召集城管委、環衛等多個部門和居民面對面溝通,并經過反複走訪、實地踏勘,最終利用騰退織補空間,在前門西河沿街124号建起了一座占地約50餘平方米的一類公廁。新公廁不僅有多個如廁位,還能滿足特殊人群需求,并加強了保暖、采光、照明、除臭、通風等功能。新公廁竣工時,36戶居民聯名撰寫感謝信,有居民對張晨茜說,“今後再也不用雨天雪天、黑燈瞎火跑廁所了。”

2021年,作為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集中的社區,前門西河沿社區響應相關部門号召,在高層建築電梯中安裝了電動車智能阻入系統。一段時間後,又出現電動車主把電池拆下來拿上樓充電的現象。張晨茜召集各樓門院長了解情況,發現居民支持電動車禁止上樓的規定,但附近并沒有可以充電的地方。結合居民意見,社區召開圓桌議事會,将街道相關部門、物業、充電設施提供方及居民湊到一起商議,最終敲定在社區2、4、6、8、10号樓前分别安裝充電樁和車棚。今年2月初,前西社區樓房院内的電動車充電樁正式投入使用。

大栅欄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蘇繼洋介紹,大栅欄街道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南側,地處老北京中心地段,面積1.26平方公裡,下轄9個社區,常住人口2.89萬人,既是商業旅遊區、又是生活居住區,平房院落密集、基礎設施薄弱、人口結構複雜、群衆訴求多元。

接訴即辦工作開展三年多來,大栅欄地區創新“圓桌工作法”,以虛拟“圓桌”為載體,各方代表共同探讨問題、推動解決。今年1-8月,該街道接訴即辦平均成績居北京全市第14名,為核心區第一名。

“我也不懂那麼多規定,反正感覺這幾年,老百姓說話有人聽了,把咱老百姓的事兒,當回事兒看,就是高興!”張江平在翻新過的花壇邊站正,對記者說,“幫阿姨在這兒拍張照片吧。”她往身前拽了拽萌萌的手機包。

新京報記者 戴軒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王巍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