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跟大家分享了《聲音的産生與傳播》,今天上午突然腸道疼得厲害,辦公室的幾位老師急得團團轉,有的燒開水、有的買藥,周紹清主任則幫忙按壓合谷穴,喝了一點點十滴水,到第二節課後終于有所緩解,第三節課去2104班上課,全身冒汗,課上竟有學生遞紙巾給我,忍着疼痛還是堅持把課上完,因為情緒沒上來,課上得不怎麼樣,但收獲了身邊許許多多的感動,心中有陽光,入眼所見皆溫暖……
中午收到來自家鄉的野果子
今天下午疼痛緩解了很多,寫了這篇《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作為後一階段課堂教學相關内容的引子,不妥之處,請大家指導。
《聲音的産生與傳播》課标目标有2個,其一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産生和傳播的條件,提高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并學習初步的研究方法。其二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産生的。
案例一:聲音的産生的教學設計
【教師提出問題】我們說話的時候喉嚨有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在振動。
【學生活動】探究聲音的産生
實驗1:敲擊音叉使其發聲,先用肉眼觀察正在發聲的音叉,發現音叉的振動不易觀察。
【教師提問】用一個乒乓球去靠近正在發聲的音叉“進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乒乓球彈起來了。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像這種将音叉微弱振動用乒乓球的明顯彈起轉換放大的方法,我們叫做轉換法。
實驗2:我們把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進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用手握住音叉,聲音會怎麼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水面水花四濺,聽到水花聲。當手握住音叉時,聲音會停止。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産生的。
2.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案例二:聲音的産生的教學設計
師:聲音是怎樣産生的?
學生讨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産生的呢?
引導比較:
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産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師: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讨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哪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确定方案)
教師預備:
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麼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将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聲體 |
現象 |
結論 |
聲帶 |
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 |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
直尺 |
發聲時直尺在振動 |
發聲的直尺在振動 |
水 |
水發聲時在振動 |
發聲的水在振動 |
橡皮筋 |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
音叉 |
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 |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
音叉 |
手感覺發麻 |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
音叉 |
發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
音叉 |
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 |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
桌面 |
桌面發聲時細砂會跳動 |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
桌面 |
桌面發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 |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以上兩個案例設計者的共同點就是結合“教材”和“課程标準”,從不同的方面給出物體發聲的例子,學生通過觀察、參與、歸納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産生的”;都能将物理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參與實驗、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能力,都能達到課标目标。
在給老師的培訓中,第一節課我都會強調: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你的認知直接影響你上課的方式和對待課堂的态度;不同的主觀意識判斷就會有不同的課堂價值取向。要在培訓中接受來自培訓者的觀念或者思想,第一步是改變自己固有的認知,然而人的認知和個人的經曆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改變一個人“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隻有遇到外力停下來思考的時候,才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讓我們去嘗試一下案例二的教學方式吧,經曆幾次以後,你就會跳出案例一的世界看到案例二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