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有修身養性,使人心平氣和、氣質非凡的作用。學琴之初要對古琴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選琴時才不至于被輕易誤導。
古琴的美分為兩種,一種是視覺的美,即形制。另一種是聽覺的美,即音色。每種古琴的形制和風格都截然不同,音色也有悠長厚實、秀氣純淨,甜美甯靜和中正平和之分。
初學者往往會因此挑花了眼,在不了解古琴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去選琴,但是接觸了真正的古琴,感受了好琴的分量、漆面、做工以及音質後,才發現和低劣古琴有着天壤之别。
其實選琴是講究緣分的,外形要選自己喜歡的,音色也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而定,古琴的樣式還是要根據個人對古琴理解而定。
古琴有不同的形制,常見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蕉葉式、混沌式、落霞式、号鐘式等,主要的差别是在琴額、頸部和腰部、尾部的線條造型。其中常見的形制以伏羲式和仲尼式的古琴最多。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别呢?
伏羲式的頸部有一個彎曲,腰部有兩個彎曲,看起來比仲尼式更粗些。而仲尼式古琴的頸部有一個彎曲,腰部是比較直的一個線條,看起來更簡潔些。
在工藝、材質都一緻的情況下,伏羲式比仲尼式聲音要厚重。這主要是由古琴的腹腔面積不同導緻的。伏羲式主要保留了唐琴大而渾圓的音質特色,而仲尼式古琴是到了宋代才開始興盛起來的。宋詞婉約,時代風格也整體偏向于清新淡雅,所以仲尼式古琴的音質更細膩纖細,契合宋詞的風格。
都說音色決定了古琴的好壞,那麼又是什麼決定了音色的好壞呢?
1、木料選材
木材有優良之分,但良材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一把好琴一般選擇松透,木性已盡,非常穩定的老料。優質老料中存世量較多的就是老杉木。湖南、貴州、四川、福建、江西等地群山環繞,杉樹林密。從古至今,當地人建房用料都是就地取材。所以隻有碰到古建民居拆遷改建,才會有拆房老料。
有的琴友所買的琴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琴體會出現變形或開裂的現象。這是因為古琴使用的原木材年份短,偏新料,甚至有的料子還有結疤。因為新料便宜,且容易找尋,所以有的斫琴師為了節約成本就會用普通的材料來制作古琴的面闆。這才導緻了古琴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開裂或變形的現象。
2、槽腹結構的合理設計
槽腹結構指的是琴體的共鳴腔結構,是決定古琴音色的靈魂。槽腹結構的大小比例、造型、面闆與底闆各部分的厚薄尺度、雁足分開的兩個共鳴腔的固有頻率、相互音程關系等,均對古琴的音量、音質有着重要的影響。
3、灰胎的配比
灰胎是古琴的血肉,也是古琴制作中重要的一環。灰胎的厚薄一般由鹿角霜顆粒的粗細決定。每層灰胎的厚薄與均勻都将影響琴面的穩定性和琴本身音質的完美度。古琴的琴面木質相對松軟,灰胎既能保護琴,又能曆經長期的磨損,還兼具傳音的效果。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學琴捷徑經驗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學知識、移植新曲琴譜、聯系小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有任何古琴的問題都可私信或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