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問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畫、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秦漢時期的公文往來、私人書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簡帛寫成。
後人用“冊”“編”“卷”來稱書籍的篇幅,就是從簡的編連方式和存放特點得來的。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雖然輕,但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後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相關史事
考古學家在陝西西安、甘肅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有的紙上面還有文字和地圖。這證明西漢時已生産紙。但這種紙質地粗糙,使用不便。蔡倫在此基礎上改進工藝,擴大造紙原料,使紙的質量和産量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