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語文時,我們最忌諱的就是望文生義,但是很多人在看待曆史時,卻膚淺的将現象作為本質來進行蓋棺定論,實在是贻笑大方。
很多人認為,在我國2000多年的對外交往史中,漢朝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唐朝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揚者,一定是我國曆史上最為開放的兩個時期。
而1405年到1433年,規模空前的鄭和下西洋活動,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回光返照,而到清朝特别是乾隆時期,我國則徹底關上了國門,成為自娛自樂、井底觀天的天朝上國。
靜夜史認為,持有這樣觀點的人,真應該去撞牆,撞到當場去世那種。
梁啟超曾經說過,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意思是說我們看到的很多曆史真相多半是假的,如果沒有思考和甄别,就隻能被别人呈現的曆史事實牽着鼻子走。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中原王朝真的徹底關上了國門,那麼和中原王朝形成朝貢關系的番薯國,例如琉球該如何向中原王朝朝貢呢?你該不是想讓他飛過來吧?
再者,對外貿易作為商業活動,本質上是暴利的,在令人瘋狂的高額利潤之前沒有人能甘于現狀,不去铤而走險,所以本質上對外開放就是國家動亂的根源。那麼維穩第一的中原王朝,怎麼就想不到這一層呢?而且對财富無限渴求的統治者,怎麼能甘心放棄這一塊巨大的蛋糕呢?
所以靜夜史一直認為,在我國古代曆史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閉關鎖國作為中原王朝的既定國策之一,從海上絲綢之路開拓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形成。
他的本質不是關起國門自娛自樂,而是以國家資本對民間資本進行持續的擠壓。對統治者而言,對外貿易絕不是不可觸摸的禁區,但前提是它的主體應該屬于國家,或者說有國家許可資質的民間資本。
換句話說,海運貿易這塊大蛋糕從一開始就和鹽鐵專營一樣,是屬于中原王朝财稅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和下西洋,表面上是尋找建文帝,順便和東南亞各國做貿易。但實際上是對沿途海盜集團的瘋狂掃蕩,通過前後7次的肅清,海盜集團幾乎被掃除殆盡,加上這樣的活動,本來就非常燒錢,因此大明帝國主動終止了這一行為。
而後明朝頒布了比朱元璋時期還要嚴厲的禁海令,一直持續到1571年隆慶開關。作為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帝國,明朝統治者主動放棄了對外貿易這塊蛋糕。但沿海缺地少地的農民卻不得不铤而走險,到海上讨生活。而由于王朝不遺餘力的打擊,這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最終被逼成了海盜,這也是明朝中後期,倭寇橫行的重要原因。
而當1571年隆慶開關開關後,雖然依然是閉關鎖國,但官方貿易下的民衆有了就業機會,也就是安身立命的途徑,海盜自然減少。
而到了清朝時期,為了防禦反清複明勢力兩度頒布禁海令,但時間很短。而随着西方殖民者的紛至沓來,為維護清朝利益,包括藩貢體系,規定不安分的英美等國不許到甯波以北的港口進行貿易,他們貿易的地點被選在廣東十三行。相對安,新的葡萄牙等國則允許前往北方港口,甚至朝鮮、日本等地。
因此,閉關鎖國絕不是單純的關閉國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