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香菇種植大棚投入明細

香菇種植大棚投入明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7 10:13:1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胡靜漪 記者 張帆 通訊員 餘濤 張正華

香菇種植大棚投入明細(香菇大棚上裝光伏)1

新年越來越近,但武義縣壺山街道上端頭村菇農傅傑、潛淑妃夫婦依然忙活個不停,在大棚裡悉心照料他們的“寶貝疙瘩”,他們趕着年前,再收一茬香菇,再賺一筆錢。

在上端頭村食用菌光伏農業基地内,一排排大棚甚為壯觀,但記者眼前的大棚與傳統溫室大棚并不相同。成片太陽能光伏闆整齊排列,組成一個巨大的藍色“保護傘”,“傘下”是一排排現代化溫控大棚,菌棒架上安靜躺着茁壯成長的香菇。陽光通過光伏闆轉化電能,為大棚的空調供能。

香菇種植作為上端頭村傳統産業,上世紀80年代起就有“要緻富,種香菇,半年成為萬元戶”的說法。村民們的子女教育、建房修屋,都靠香菇種植的收入。

香菇種植對溫度要求極高。上端頭村夏日酷熱難耐,總有幾個月是香菇種植的“難産期”,為了給大棚降溫,菇農們在菌棚頂上搭建遮陽網,但遇到台風大雨天氣,遮陽網七零八落。而在冬日,嚴寒天氣再次考驗農戶。“我們想過給大棚安裝水泥屋頂、安裝空調,但土建費用動辄數十萬,還有電費,實在難以承受。”傅傑說。

香菇種植大棚投入明細(香菇大棚上裝光伏)2

幾年前,當地政府推廣“科技 農業”的新型緻富模式。國網武義縣供電公司發現,在大棚頂部安裝光伏闆,既可以為大棚遮陽擋雨,還可以用綠色低廉的電能為智能溫控大棚供電,在酷暑天氣降低棚内溫度,在雨雪天氣提高棚内溫度,改善香菇生長環境的同時消納清潔能源。這種闆上發電、闆下種菇的綠色緻富模式,被命名為“菌光互補”項目。

傅傑和潛淑妃夫婦是首批入駐“菌光互補”項目的租戶。對菇農來說,以前種植香菇是辛苦的生計。每天起早貪黑的,一年種植兩萬個菌棒,如果遇到極端天氣,香菇産量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絕收。

現在,家裡承包6個溫控大棚,培育10萬多個菌棒。“上闆下棚”的智慧農業模式,讓菇農抗風雪和高溫能力大大加強。每天産菇1000多公斤,去年收入40多萬元。“7天就能收一茬,新年還有計劃再增産呢!”傅傑笑說。

據了解,上端頭村的食用菌光伏農業基地是浙江首個“菌光互補”項目。電站利用食用菌基地淨面積約6萬平方米的大棚頂部,搭裝18889塊多晶矽太陽電池組件,年發電量2850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約标準煤6500噸,減排二氧化碳10000多噸。

香菇種植大棚投入明細(香菇大棚上裝光伏)3

國網武義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朱義劍介紹,“菌光互補”模式,既為香菇生長創造了适宜環境,又解決了光伏發電大量占地的問題,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正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赢。

目前,上端頭村香菇種植已形成畝産鮮菇100多噸、畝收入超100萬元的雙百科技項目,成為科技推廣新型農業示範園。基地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8家菌菇種植戶完成首批入駐;規劃中的二期工程選址在武義縣新宅鎮,投資約3億元,已接受20多名菇農的報名申請。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國網武義縣供電公司為客戶開辟綠色通道,實現用戶“一次都不用跑”。2021年,武義城鎮新裝光伏56戶,全年裝機容量3萬千瓦。2022年将在新宅新建菌光互補項目2.5萬瓦,在桃溪建設光伏6.5萬瓦,預計全年發電1.6億千瓦時。

“光伏食用菌 産業 扶貧”模式,已經帶動周邊村民200餘人就業。武義縣以實施“雙百共富”香菇工廠化生産示範工程為抓手,研發建立浙江省首條日産2萬香菇菌棒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産線,建成優質香菇工廠化生産示範基地,帶動農戶戶均增收超過10萬元。錢包鼓了,去年傅傑夫妻倆在鄉下蓋起幾層小洋樓,這個年過得有滋有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