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用什麼表達對曾皙的高度贊賞

孔子用什麼表達對曾皙的高度贊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9 07:23:08

孔子用什麼表達對曾皙的高度贊賞?春風和煦,楊柳依依,正是草長莺飛好時節,也是座談論道的好時節這一日,孔子攜其弟子共坐暢談,讓他們各言其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孔子用什麼表達對曾皙的高度贊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用什麼表達對曾皙的高度贊賞(論孔子贊賞曾皙之志的原因)1

孔子用什麼表達對曾皙的高度贊賞

春風和煦,楊柳依依,正是草長莺飛好時節,也是座談論道的好時節。這一日,孔子攜其弟子共坐暢談,讓他們各言其志。

子路率而答之,夫子聽後哂然一笑,冉有、公西華兩人繼而論之,夫子依舊未做評論。鼓瑟音漸希,曾皙起身曰其志異于三子,述其志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聽後長歎一聲,表示自己贊賞此觀點。可是,一向支持的學而優則仕他為何沒有贊賞三子的理想而是青睐于曾皙志向呢?

首先,曾皙之志合乎自身實情。子路、冉有和公西華都述說了自己的從政理想,但都沒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曾皙雖然未提及從政,但他所言卻是切合自身實際,立足當下的。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曾記載道“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子路是一個志氣剛強,性格直爽之人,“率爾而對曰”便可以看出他的伉直魯莽。

他的理想是治理一個外有師旅擾之内有饑馑困之的千乘之國,且三年之内能夠使軍有勇,使民有知。這治理國家遠大志向本應值得嘉獎,但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禮”與“仁”,且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

而子路過于魯莽,不懂謙讓仁和,用孔子的話而言便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學問雖然已經很不錯,但是野氣未能脫除幹盡,沒有儒雅君子的謙和。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他可以負責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的軍事工作,但治理國家講求仁和,以德治天下,在這方面他仍是有所欠缺的。

冉有與公西華則與子路相反,他過于謙遜。

子路曾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完人,孔子答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從中便可以看出,孔子對冉有是評價極高的。

冉有多才多藝,極具政治才華,他過于謙虛,其實治理一個千乘之國是綽綽有餘的。

《論語》公治長篇中“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二者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冉有多藝,擅長理财,公西華知禮,娴于辭令。

兩人皆有為政實力,但言辭中過于謙遜,孔子均不置可否。

東漢包鹹曾對曾皙之志進行過闡釋,言:“暮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即成者,衣單袷之時也。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水之上,風涼于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歸夫子之門也。”将曾皙之志描述成了一幅春日遊玩之景,并不像前三者的鴻鹄大志那樣崇高,而僅是寄情于山水的自在閑适。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世道清明,就借勢出力施展才華;世道昏暗,就選擇隐逸以明哲保身。曾皙深谙時勢,在立足于當前與計劃于長遠中他選擇了前者,選擇了“乘桴浮于海”。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他順勢而為,立足現實,合乎實況,故孔子喟然與點。

其次,曾皙之志是孔子内心欣然向往的隐逸之志。朱熹言“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規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俟矣,故夫子歎息而深許之”。

他認為曾皙是由于超然于世界的悠然境界深得孔子之心,但這份超然境界,便是孔子向往已久的隐逸之趣。

孔子一生奔波勞碌,周遊列國數十載,卻郁郁不得志。他有着明确的出世與入世觀點,可他的行為卻又是讓人感到困惑。

《論語》靈公篇中寫道“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十分敬佩蘧伯玉等進退有度隐逸君子,也推崇他們有道則仕無道則隐的處世态度。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這是他曾經的觀點。朱熹言“邦有道不能有為,邦無道不能獨善,而但知食祿,皆可恥也。”然而春秋戰國時期,多雄争霸,時局動蕩不安,孔子多年仕途曲折,可他仍未放下治國理想歸隐山水,這與他的處世觀點相悖。

并不是不願歸隐,而是他心系天下蒼生,願能憑己之力,惠及天下,福澤萬民。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于他淡泊名利外表下那顆始終懷着天下的赤誠之心!他不是不願意離開官場隐居山林,反之他内心是欣然向往徜徉于山水之間,與花草樹木魚蟲為伴,與友浴風詠歌而歸。

曾皙所描繪的,正是他心中渴望已久隐逸生活圖景!

再者,曾皙之志是孔子所思想主張的“禮”的表現。徐廣對“詠而歸”中“歸”注一作“饋”,鄭玄言“饋,饋酒食也。魯讀‘饋’為‘歸’”,“詠而歸”便可譯為“唱歌而獻酒”。

王充《論衡 明雩篇》中解道“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

這樣看來,曾皙所述及的其實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實。”,在一定的時期,人們便會涉過沂水在舞雩台上邊唱歌邊祭祀。獻酒和祈雨,其實都是祭祀活動,這滿足了孔子對禮的要求。

最後,曾皙之志是其實是孔子理想實現後的願景,即大同社會。

《禮記.禮運》記載孔子語“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孔子所闡釋的大同社會。

曾皙言其志異于三子,是因三子所言均是談其政治抱負,而曾皙所言其實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态。在這個場景中,蘊含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融洽的相處模式,正符合孔子對大同社會的展望。

現代學者于丹曾言“曾皙的内心是完滿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以萬物各得其所為理想。”,而“講信修睦,人得其所”正是大同社會的主要特點。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願意贊同一個人的觀點大多時候是因為志同道合。孔子贊賞曾皙之志的原因還可以概括為兩個大點。

其一,曾皙之志合乎自身實情。

其二,曾皙之志與孔子之志相契合。

隐逸之志、對禮的思想主張以及對大同社會的展望,這些都是源于孔子的志向。曾皙所言,恍若涓涓細流流過孔子心中,暢也,故倏而喟然一歎:吾與點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