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雎鸠有什麼意蘊

雎鸠有什麼意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1 15:11:25

若論起中國文學中抒情詩歌的起源,比較統一的說法大概是先秦時期的《詩經》吧,所以如果想要探讨中國古代抒情詩理論,最值得下手的就是《詩經》。《詩經》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抒情抒情類詩歌,總體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記載着先秦時期的民間歌謠與故事。

“雅”是周朝禮樂制度的集中表現,記載的是正聲頌樂,而“頌”記載的則是貴族祭祀所用的禮樂,這三個部分整體上體現了先秦五百多年的社會以及政治面貌,對于後世意義非凡。

在抒情部分,以“風”為主,因為“風”記載的是民間故事,所以不像“雅”和“頌”,這部分的多是唯美浪漫的詩歌,除了需要研究先秦時期禮樂的史學家,現代人所學的文學詩歌多以“風”為主,例如《蒹葭》、《桃夭》等,以“比”和“興”的手法,賦予人們常見的一些植物不一樣的意義,從而抒情。

《詩經》中有一篇《關雎》極富盛名,其中的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幾千年來人們所喜,男子在追求心愛的女子是,總喜歡以這句來頭,引出所要講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關雎》的第一句是“關關雎鸠”,這裡的“關關”是拟聲詞,古代水鳥的叫聲形似“關關”,雎鸠是發出“關關”聲的水鳥,那麼這句所表達的表面意思就是水鳥在“關關”的叫着。

雎鸠有什麼意蘊(雎鸠究竟為何關關)1

如果有讀《詩經》比較多的人就會發現,《詩經》在抒情之前,都會以不相關的動植物來開篇,這種寫作手法在《詩經》中被稱為“比興”,例如“蒹葭”、“采薇”、“荇菜”等等,這些如同“雎鸠”一樣,都是常見的動植物,卻在《詩經》中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在“關關雎鸠”這一句中,先秦時期浪漫的人們用“比興”的手法,先言雎鸠的叫聲,再引出所要歌詠姑娘,男子借用一系列植物,表達自己的愛慕,而“比”則是以“荇菜”“雎鸠”比做自己對姑娘的情義。不難看出,這裡的抒情比起現在的平鋪直叙,婉轉很多,也浪漫很多。

《關雎》開篇用雎鸠叫聲引出男子對姑娘的愛慕,後面都是圍繞荇菜所寫,荇菜在此一文中出現三次,這種重複的手法,對後世文學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在抒情詩歌裡,重複除了加深印象,最大的作用就是突出表現作者所言表達的情感。

《關雎》中出現的三次荇菜分别是第一次河邊看到參差不齊的荇菜,想要用手去撈它,而後引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如同這荇菜一樣,那女子即便是在睡夢中都想要去追求她,追求不到,夜間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第二次是看到參差不齊的荇菜,想要去采摘它,再引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為了追求到姑娘,彈奏琴瑟希望能得到姑娘的友好。第三次是看到參差不齊的荇菜,想要去拔它,然後引出“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為了得到姑娘進一步的好感,就敲擊鐘鼓來取悅姑娘。

雎鸠有什麼意蘊(雎鸠究竟為何關關)2

縱觀《關雎》完整全篇,第一次在河邊見到姑娘就對她一見鐘情,所以希望能夠追求她。三次采摘荇菜,分别體現了男子對姑娘的感情的不同階段,先是想要撈荇菜比喻對姑娘感情開始加深,而後菜荇菜比喻對姑娘已經情根深種,最後拔荇菜比喻對姑娘的感情難以自拔。

所以從整體而言,雎鸠表達的是一見鐘情,荇菜表達的男子對姑娘的感情由淺而深的過程,這這種手法在《詩經》中最為常見,也是《詩經》作為抒情詩歌起源為後世所留下的寶貴财富。

前面所講皆是《詩經》“比興”手法,比興手法多為浪漫,而“賦”則更多的是通過平鋪直叙,雖然不如“比興”來的浪漫,可是這種抒情方式,讀者能通過簡單的叙述語言發現更深處的情感,比之“比興”,可能來的更加印象深刻。

例如《擊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之偕老”,這一句可以說是千古流傳,幾千年來,男女在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都喜歡用上這一句來體現自矢志不渝。無論生死,我們早已立下誓言,要牽着你的手,與你白頭到老。

雎鸠有什麼意蘊(雎鸠究竟為何關關)3

這一句很美很美,用的是平鋪直叙,沒有用任何事物來隐喻情感。雖然中國人一直喜愛的是含蓄美,可是這種直白的話,卻正猶如在湖面驚起一片波瀾,見多了借助各種事物的抒情方式,忽然來一句簡單直白的話,卻體現了男女之間的忠貞不渝,“”這種抒情手法也就是在《詩經》中才有如此效果。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詩經》的抒情理論是以它的寫作手法“賦比興”為主。我們後世見到的浪漫詩歌,無論是《詩經》還是其他朝代的詩,都以“比興”這兩種手法為主,因為中國人的思想就是含蓄保守,與西方人的直接不同,在這種含蓄下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才是中國人最喜歡的。

所以中國抒情詩歌,多以其他不相關的東西來比喻自己内心所想抒發的感情,這種不僅僅是含蓄,更能讓人産生遐想,那麼所表達的感情自然也會有所不同。“賦”這種手法,除了在《詩經》裡,其他朝代的詩詞歌賦見比起“比興”二者見得偏少,中國人骨子裡的柔情,用平鋪直叙的方式很難直接述說,也隻有《詩經》這種抒情詩歌的起源才撐得起這種寫作手法。

參考文獻:

《詩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