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已經進入羊肚菌适宜播期,為确保播種質量,夯實高産基礎,現從土壤處理、播期選擇、土壤濕度調節、播種量優化、播種方式選擇及播種後覆膜等六大環節提出以下技術指導意見,請各種植主體參照執行。
做好土壤處理,重視殺蟲殺菌
土壤消殺處理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昆蟲對羊肚菌的生産都會産生直接的影響,為抑制羊肚菌病害、蟲害的發生,需要對種植土壤進行處理。生産上需在前期高溫悶棚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殺蟲殺菌處理。具體方法為:在播種前10-20天,噴水使土壤濕潤,按照每畝50公斤的用量均勻撒一層生石灰粉,根據前茬土壤病蟲害發生情況,必要時噴施一遍殺蟲劑和殺菌劑,然後将土壤深翻30厘米左右,其中密閉生産棚室,提高棚室内最高溫度達到40℃以上,以達到殺蟲殺菌作用。
根據栽培模式,合理安排播期
羊肚菌屬中低溫食用菌,土壤溫度低于16℃時,羊肚菌播種為安全播種期,一是可以防止播種後綠黴、鍊孢黴等雜菌污染;二是可避免冬季低溫來臨前或冬季設施内偶爾的短時間高溫造成提前出菇。根據不同栽培模式(設施)的保溫能力和羊肚菌栽培特性,北京市羊肚菌林下簡易設施和冷棚以及山區冷涼地區應于10月中下旬播種,暖棚适于11月上旬播種。目前暖棚應着手準備設施修整和播種地塊準備。
播前澆足底水,調節土壤濕度
播種時期土壤的含水量對羊肚菌生長至關重要,播種前首先要澆足底水,使土壤中沒有幹土層。應在播種前2天調節土壤相對濕度在35%-40%,簡單判斷标準為:土壤顔色深暗,手捏成團,抛之即散,手上留有濕水印,為适合的含水量。土壤含水量過大過小都不宜播種,應加以調節後再播種。
依據設施類型,選擇适宜播量
播種時羊肚菌用量與子實體産量的數量關系呈先增加後減少的規律。不同栽培設施,投入産出比不同,菌種使用量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據設施類型決定菌種用量。林下簡易設施種植,通常以每畝150-175公斤菌種為宜;冷棚種植,菌種量每畝200-250公斤;暖棚種植,每畝250-300公斤即可。
根據生産條件,選擇播種方式
目前常用的播種方式主要有撒播、條播、機播。三種播種方式各有優缺點,種植戶因根據自身生産條件進行選擇。
撒播:撒播因其操作簡便,應用最為廣泛。首先将土壤整理成畦(寬1米左右,長不限),平整畦面,然後将揉成顆粒狀的菌種按照所需的菌種量直接撒播在畦面上,之後覆土3-5厘米。覆土可以采用釘耙将菌種與畦面上的土層混合均勻至表面未見裸露菌種的方式操作,也可以采用翻土機械将溝内的土翻撒至畦面完成菌種覆蓋的方式。
整地做畦
條播:條播菌種集中,具有爆發性出菇的特點,但操作稍複雜。具體做法是先做畦,并平整畦面(寬1米左右,長不限),然後在畦面上開具20-30厘米間距的小溝3條,溝深5-10厘米,再将揉碎的菌種呈直線狀撒至溝内,後用耙子将廂面上的土回填溝槽并平整畦面。
條播開溝
機播:羊肚菌播種機工作原理與小麥的播種方式類似,可實現開溝、下種、覆土一次完成,效率較高。具體做法是将揉成顆粒狀的菌種放入料鬥内,由機器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操作。
播後及時覆膜,打孔增氧發菌
播種後要保持羊肚菌菌絲生長的适宜環境,為保證溫度、水分等環境因子的穩定,播種後要及時覆蓋地膜:林下簡易設施及冷棚一定要覆蓋黑色地膜,以利蓄熱;日光溫室應根據棚内雜草發生概率和溫度條件,可選擇覆蓋黑色或白色地膜。覆膜後,應在覆膜上打孔,孔徑0.5-1厘米,每平方米打孔數量為30-50個以利氧氣供應。
播種後覆蓋黑色打孔地膜
供稿: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