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高祖劉邦以來,對北方匈奴一直實行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三次大戰使匈奴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從此,漢朝和匈奴之間一直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公元前57年,漢宣帝時,匈奴發生了内讧,兩個單于相互争奪權力,最後郅支單于打敗了呼韓邪單于,占領單于庭和漠北廣大地區。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南,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呼韓邪單于是匈奴的第14位單于,才華出衆,受到匈奴各階層的尊重和愛戴。為了重振匈奴,他帶兵南移歸附了漢朝,同漢朝确立了君臣關系,從而結束了匈奴政權與西漢王朝之間長達150年的對立狀态,開拓了以後長達60年的和平友好局面。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到長安,要求和漢朝結親。漢元帝也十分樂意和匈奴和親,就一口答應下來。
他吩咐大臣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嫁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當作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好像關在籠子裡的鳥兒,永遠沒有飛的份兒。能夠出去嫁人的話,就是嫁給一個平民也心甘情願。可要她們離開本國嫁到匈奴去,誰都不願意。
其中有一個叫王嫱的宮女,主動提出願離開漢宮,遠嫁匈奴,擔當起和親使者的責任。王嫱,字昭君,故也叫王昭君。難得昭君識大體,肯遠嫁匈奴,漢元帝非常高興,就吩咐幾個大臣專門辦理喜事,準備了許多嫁妝,其中僅是綢緞布帛就有一萬八千匹,絲綿一萬六千斤。
到了結婚那天,淡掃娥眉、薄施粉黛的昭君阿娜多姿、楚楚動人,她的光彩竟使所有漢宮女子黯然失色。漢元帝見昭君如此美貌超衆,不由大吃一驚,悔不該把她嫁給匈奴,但他又不好反悔,也隻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了。
呼韓邪單于瞧王昭君如此美麗動人,高興極了,打心眼兒裡感謝元帝。他上書表示:要世代修好,永不侵犯。這一年,漢元帝把年号改為“競甯”,意思是邊境永遠安甯。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六十多年沒打仗。
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随之來到了匈奴,住在塞外。匈奴呼韓邪單于十分寵愛王昭君,封她為“甯胡阏氏”。意為昭君出塞,給匈奴民族帶來了安甯。阏氏是匈奴單于對妻子的稱呼。相當于漢人稱皇後。
王昭君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屬智牙師。後來,呼韓邪單于死了。他的兒子複株累單于繼位,按匈奴習俗把王昭君作為妻子,此後昭君又生了兩個女兒,長女須下居次,次女當于居次。
在漢朝和匈奴的友好關系中,昭君肩負了重要的政治使命,起了積極促進作用。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了民間流傳的千古佳話。
昭君最後老死在匈奴。傳說現在的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畔的“青冢”就是昭君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