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曆史上,還是演義中的諸葛亮,都是不世出的人間英傑。
以蜀科為端正,即便是陳壽,都要加一句“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
治軍嚴整如神,後來西晉都用他的練兵法。
形容諸葛先生“多智而近妖”,這誇張嗎?
雖不中,亦不遠亦。
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群雄争鬥的時代,劉備能出生于微末,起波瀾于天下,最終建立蜀漢王朝,諸葛亮可謂功不可沒。
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劉禅即位。
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的主持下向曹魏政權發動了六次北伐,著名的前後出師表,就是寫于北伐期間。
直到現在,還留在中學語文課本裡。
曆史記載,公元227年“一出祁山”之前,諸葛亮向劉禅呈遞了《前出師表》,第二年“二出祁山”前又寫的《後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句。
不過,曆史在這裡出現了一點點偏差,因為根據考據,《後出師表》是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記載。
而《漢晉春秋》中的這篇《後出師表》,又是出自三國孫吳張俨的《默記》。
前前後後都沒有諸葛亮的痕迹。
除了上述的裴松之注《三國志》、《漢晉春秋》以及《默記》之外,當時較為著名的史籍中,都沒有收錄《後出師表》。
因此,一個疑問确實呼之欲出了:諸葛亮真的寫過《後出師表》嗎?
質疑《後出師表》屬于僞作的理由,看着也非常充分。
讓我們簡單列舉一下——
第一,《後出師表》的立意完全不同于《前出師表》。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雄心勃勃,充滿了對北伐必勝的信心,并明确地表決心說“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而在《後出師表》中,語氣則明顯沮喪,竟有“然不伐賊,王業亦之;惟坐待之,孰與伐靈”。
不僅沒有了往日之雄心,而且還作了如此的自我貶低。
憑諸葛亮一向的表現,自然不會如此。
第二,《後出師表》中說“議者謂之非計”,看似是為說服别人進行北伐。
但是根據曆史記載,當時蜀漢并沒有人反對北伐,那麼諸葛亮何必有如此一說?
第三,《後出師表》中提及了一些與史實明顯不符的事情,還有一些人名錯誤。
《後出師表》中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颌、鄧銅等及曲長屯将七十餘人。”
但是此表上于建興六年的十一月,而《蜀志·趙雲傳》則說趙雲“建興七年卒”,并且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颌、鄧銅等人,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可見,《後出師表》肯定有問題。
第四,從文辭風格上,前後《出師表》迥然不同。
《前出師表》辭意懇切,風格高邁;而《後出師表》有大量意義雷同、辭意庸陋的句子。
《前出師表》能夠萬世傳頌,不僅僅因為諸葛亮的光環。
而是因為《前出師表》,本身就是一篇充滿真摯感情的文章,諸葛亮完美地遵循了議論文的寫作結構:總論—分論—總論。
學習《前出師表》,就是學習寫文章。
而這種文辭華章,在《後出師表》并沒有出現,兩篇風格如此不同的文章,顯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如果《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所作,那麼,會是誰寫的呢?
有的人認為,《後出師表》可能就是三國孫吳張俨所作。
又有人提出僞造《後出師表》的人可能是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
諸葛恪在吳王孫權死後被任命為吳大将軍。
諸葛恪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權,打算發動對魏的戰争。
但是此舉遭到了全國上下的一緻反對。
于是諸葛恪就僞制了《後出師表》,以使自己的伐魏主張有一個旁證,因此表中才有“議者謂為非計”一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