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和孟浩然,被譽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而王昌齡、高适、岑參、李颀則是邊塞詩派的旗幟人物。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王維也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現存邊塞詩隻有二十多首,李颀亦不過十首,而王維卻留有三十多首,不但數量上占優勢,就是質量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和這些邊塞詩大咖們一較高低。
王維的邊塞詩慷慨激昂,氣勢不凡,選角獨特,深邃凝練,而且畫面感十足,再次體現了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精妙。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廣為後世推崇,至今仍是描繪大漠風景最動人的唐詩;而那"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豪邁剛勁,更被贊為"雄悍之氣,可敵《秦風·驷鐵篇》。今天我們再欣賞一首王維的邊塞詩,感受一下他詩中那别具一格的獨特魅力。
《隴西行》
十裡一走馬,十裡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隴西行》是樂府舊題。大唐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使塞上,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
"十裡一走馬,十裡一揚鞭"。詩的開篇,便先聲奪人,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十裡"、"五裡","走馬"、"揚鞭",快馬加鞭,打馬飛馳,以誇張的語言渲染出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這麼着急的趕路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做了交代。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道出了騎者告急的原因:原來是匈奴進犯,圍困了酒泉。一個"圍"字,顯見形勢嚴峻,一個"至"字,交代了"走馬"、"揚鞭"的結果,點明軍書已及時送達。
我們知道,古代時候,邊疆是靠烽火傳遞軍情的,此時敵軍壓境,為什麼不點燃烽火台的烽火呢?應該是先見烽火,再送軍書的啊!
"關山正風雪,烽火斷無煙"。因為關山正雪,雪大點不着烽火,即便點着了,那狼煙在皚皚大雪裡,也是一片霧蒙蒙的,根本就看不見。而烽火聯系中斷,則更突出飛馬傳書的急迫,艱巨。
到此,全詩戛然而止,至于救兵如何救援,是否解酒泉之圍等,一概不提,就像繪畫技法中的"留白"一樣,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這就是王維的功力。
以往的邊塞詩,要麼是寫邊地的風情,戰士的無畏勇敢;要麼是寫塞外的苦寒,征人的思鄉念人,而王維卻另辟蹊徑。這首《隴西行》也是反映邊塞戰争,但沒有正面描寫戰争,而是截取了飛馬送軍書的一個片段,側面傳遞出邊關的緊急狀況和緊張氣氛,同時也描繪出一幅壯闊、迷茫的邊塞遠戍圖。
《隴西行》構思精巧,節奏急促,内涵豐富,情緒昂揚,其氣勢、意境絲毫不遜王昌齡及高适、岑參的詩作,宋張戎贊曰:"信不減太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